孩子的同情心很重要!

推荐阅读
???
??????????????????????????E????
宝宝说
我喜欢撕扯家里养的花啊草啊 , 总是把漂亮的植物撕得乱七八糟 。我还喜欢我们家的小猫 , 我总是把它的毛拽得一撮一撮掉下来 , 拽得小猫直叫唤 。跟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 , 我也喜欢拿手打他们 , 拿嘴咬他们 。
妈妈说
我家宝宝就是喜欢动手 。他似乎天生有一种攻击欲望 。有时候他打了爸爸的左脸 , 爸爸还把右脸也伸过来让他打 。我想 , 孩子还小 , 让他自由放纵一下也没什么吧 。这样等他上了幼儿园 , 也不至于被人欺负 。
专家说
孩子在还不会说话的时候 , 有个阶段常常会咬人、打人 , 这时候他是在发展他的口、齿和手的功能 。但这个时候如果不进行正确的引导 , 孩子就可能朝着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 , 变得缺乏同情心 , 养成自私、冷漠的性格 。这不是正向的培养方向 , 也会使人在社会中处于孤立状态 , 难以融洽与他人的关系 , 不利于其发展 。
因此 , 当孩子有上述行为时 , 不能听之任之 , 更不能纵容鼓励 , 而要告诉他 , 打人 , 别人会疼的 , “如果小朋友打你 , 你会不会疼?”要告诉孩子 , 小动物、植物也是有生命的 , “你把它撕烂了 , 它会哭的” 。用这样的方法一点一点培养出孩子的同情心 , 培养他的安慰行为能力 , 从而使他学会在别人碰到问题的时候 , 去安慰他、帮助他 。
从同一个起点 , 迈向不同的方向 , 带给孩子的 , 也是不同的未来 。
什么是安慰行为?
安慰行为指我们觉察到他人的消极情绪状态 , 如烦恼、哭泣等 , 并试图通过语言或行动帮助他人消除消极情绪状态 , 变得高兴起来的行为 。
安慰行为是关心他人的一种表现 。其产生基于儿童对他人的情绪具有理解能力 , 同时要有关心他人的意识 , 也就是同情心 。
【孩子的同情心很重要!】安慰与助人、分享、合作行为 , 是人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方面 。
安慰行为对宝宝的未来有什么意义?
安慰行为对宝宝顺利融入社会、协调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安慰行为能力发展好的孩子 , 富有同情心 , 能避免形成自私、任性、冷漠等不良个性 , 成年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
如果只重视孩子智力的发展、知识的学习 , 忽视了其亲社会行为的教育与引导 , 则会导致孩子的不良个性 , 不利于其身心健康 。
1—1.5岁是儿童安慰行为能力发展的第一个关键期 。因此 , 父母要在这个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安慰行为能力 。
怎样培养宝宝的安慰行为能力?
在游戏中培养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游戏是培养儿童高级情感的最好途径 。如:在“学做事”的游戏中 , 由孩子扮演爸爸、妈妈、宝宝等各种角色 , 享受做大人的“特权” , 扮爸爸妈妈的 , 要做大人应干的事 , 打扫卫生、做饭、上班……而扮演宝宝的把平时的拖拖拉拉、撒娇也认认真真地表现出来 。“爸爸”、“妈妈”觉得“宝宝”真难管 。这种转换角色的游戏 , 让孩子很容易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理解、体谅自己的爸爸妈妈 , 爱父母的感情也会由此加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