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缺铁性贫血的食疗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食疗】缺铁性是小儿的常见病,尤其好发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 。因各种原因影响铁质的摄入或对铁的吸收减少,体内铁储存不足,造成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致病 。由于使血液带氧能力减低,对小儿呼吸、消化、循环系统功能,以及体格发育和智力都有很大的影响 。
缺铁性起病大多缓慢,临床症状的轻重取决于的程度和的发展速度;一般患儿常有烦躁不安,精神不振,活动减少,食欲减退、皮肤粘膜苍白,指甲变形(反甲)等表现;较大的患儿可述说疲乏无力,头晕耳鸣,心慌气短,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肢体浮肿 。牧λソ叩戎⒆础?nbsp;
本病属于“血虚”、“虚黄”、“黄肿”的范畴 。认为,血液的生成在于脾胃,同时又受心、肝、肾等脏器的影响 。所以脾胃及心、肝、肾的功能失调,是发生缺铁性的病理基础,也是进行辨证论治的根据所在 。临床治疗除针对脏腑虚损辨证用药外,还须重视调理,使药治与食疗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药物治疗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 。
A脾虚气弱型 表现为面色发白,唇舌色淡;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大便塘软,脉虚而软 。常用方药有炙黄芪、党参、当归、炒白术、茯苓、陈皮等 。
A心血亏虚型 表现为面色苍白,倦怠无力,皮肤干燥,心谎气短,睡眠不实,舌淡脉细 。常用方药有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党参、丹参、酸枣仁、龙眼肉等 。
A气血两虚型 表现为上述两型症状相兼 。常用方药有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熟地、川芎、鸡血藤、阿胶、陈皮、炙甘草 。
A肝肾不足型 多见时间较长,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其表情呆滞、智力低下,手足颤动,头晕目眩,双目干涩,舌淡脉弦细 。常用药物有龟板、白芍、阿胶、制首乌、熟地,当归、怀牛膝、枸杞子,紫河车粉(吞服) 。
疗法是缺铁性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轻症患儿单用食疗即可治,对重症患儿采用食疗既可加速康复,又能减少药物治疗的副作用 。且所选食物大多味美可口,便于食用,易为患儿接受 。
常用含铁较多的食物有:动物肝脏、猪心、猪肚、瘦肉、黑豆、菠菜、油菜、芹菜、杏、桃、李、葡萄干、红枣、桔子、柚子、无花果等 。其中桔子、广柑、酸枣、猕猴桃、蕃茄、红枣等干鲜水果中含丰富的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故应经常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