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惩罚教育”有个度


日常生活中,当宝宝表现出荒唐的行为、错误的举止,悖离父母美好的愿望时,我们很可能会采用惩罚的手段进行教育 。其实,惩罚教育与孩子痛苦的情绪体验相关联,如果使用得当,可以将孩子的错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但是,如果使用不当,甚至滥施“惩罚”,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
如何实施“惩罚教育“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呢?这就需要注意3方面的问题 。
惩罚时机:
从幼儿心理活动的特点看,决定惩罚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时间,及时惩罚往往比延迟惩罚效果要好得多 。所谓及时惩罚,就是在孩子的坏行为尚未得到强化,没有形成愉快效应之时施以惩罚 。例如:当孩子擅自从商店柜台上拿起糖果时,父母要立即让他交出来,并向他讲明不能乱拿别人东西的道理 。这样,就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不能随便拿别人东西”的认识 。倘若孩子吃下糖果之后,父母再实施教育,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这时,孩子吃糖所引起的愉快体验会削弱甚至抵消惩罚所造成的痛苦体验 。这样的惩罚教育非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在孩子的思想上产生了“宁愿受惩罚,也要将糖果吃下去”的意念 。长此以往,势必恶性循环,导致孩子偷、摸恶习的形成 。
惩罚标准:
所谓的惩罚标准就是孩子在做出何种表现时应该进行“惩罚教育”的依据 。许多父母实施“惩罚教育”时常常与自己的情绪联系在一起 。心情好时,对孩子就放任自流,使孩子的错误行为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强化;心情不好时,孩子稍微“越雷池一步”就大发雷霆,甚至将生活和工作中的怒火撒向孩子,使孩子胆颤心惊、不知所措 。还有些父母,对孩子的错误行为采取记帐的方法,犯一次错误记一次帐,最后“数罪并罚“,一顿抽打 。由于学龄前儿童的记忆力较弱,“数罪并罚”式的惩罚会使儿童弄不清遭此“灾难”的原因.甚至还会搞错因果关系 。其结果不仅不能使儿童悟出“挨打”的缘由,产生寻找正确行为方式的动机,反而给他们的心灵蒙上一片阴影 。
惩罚方式:
【幼儿“惩罚教育”有个度】惩罚教育不仅要善于把握时机、掌握标准,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