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俗话话说:言传胜于身教,所以我们的爸爸妈妈要想自己的宝宝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就要从自身做起哦!以下就是笔者为我们大家分享的该如何以身做范来教育孩子的行为!!
1.以身垂范,给孩子作出榜样
我们要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优良的品德,家长必须以人格育人格,以德育德 。宋庆龄说过:“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给孩子以深远的影响”,家长要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影响孩子 。如,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家长先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要求孩子不挑食,家长自己在孩子面前饮食不要挑精拣肥;这样,对于善于模仿的孩子来说定是受益匪浅 。
2.为孩子创造实践自我价值的机会
父母要转变观念,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自主精神、对待孩子的生活起居,坚持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如自己独立行走、独立进餐、独立就寝等 。记得新生刚来园时,许多家长不放心幼儿自己进教室,都要亲自送到教室 。刚开始为了让幼儿有个适应期,也在情理之中 。到了现在,除了特殊情况,我们都要求孩子自己走进教室 。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家长可以鼓励他在家做小帮手如帮忙分筷子、洗自己的小手帕 。有时家长不要表现得太能干,有句老话说得好“懒惰母亲,勤快儿”,家长要有意识提供孩子锻炼的机会 。
3.注重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
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天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有一个反复练习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一贯性主要表现在家庭中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规则 。比如规定孩子起床、进餐、游戏、学习、看电视、睡觉的时间,开始孩子可能不习惯,有时遇上好看的动画片非要看下去,父母应坚持要求,不能退让,有的孩子因此会哭闹,家长可以不予理睬,进行冷处理,孩子感到哭也没用,慢慢也就接受了事实 。所以,只有坚持要求,才能帮助孩子形成习惯,朝令夕改就难以如意 。例如,今天要求孩子自己穿衣,明天为了赶时间上班又急忙帮孩子穿衣,后天又批评孩子不肯自己动手穿衣 。家长的要求反复无常没有耐心,孩子自己穿衣的习惯是断然养不成的 。当然,在放手让孩子自己穿衣时一定要教会幼儿正确穿衣的技巧,有困难时,家长可以帮助,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合理适当,不要太高 。
一致性则体现在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一致,特别是现在三代同堂的大家庭更要注意祖父辈之间对孩子要求的一致 。如果家庭成员对孩子所提的要求不一致,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听谁的好,还可能会使孩子养成不同的人面前说不同的话、做不同的事的坏习惯 。如吃晚饭了妈妈要孩子把玩具整理好,奶奶宝贝孙子,说孩子小整理起来费劲,就包办代替,自己收拾掉了 。吃晚饭了,孩子见一点点肥肉就吐掉,奶奶教育孩子样样菜都要吃才能保障营养,妈妈则怕儿子会发胖,就说算了算了,吐就吐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又怎么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因此,家庭中,家长应教育意见一致,即使有不一致的地方也不可以当着孩子的面暴露矛盾,而是私下进行沟通,取得一致意见 。
4.注意方式方法,切忌简单粗暴
有位家长说自己的孩子:这孩子真要把我气死了,天天都有家长告状,今天和小朋友打架了,明天用积木把小朋友打伤了,后天又用嘴把小朋友咬出血印了……这位家长很苦恼地说:“我都怕去幼儿园接孩子,真怕哪位家长来找我,打他,骂他,可孩子怎么就是不改呀?”这位家长的苦恼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要比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难得多,家长应从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开始 。对幼儿来说,情绪是行动的动力,孩子喜欢受人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到指责,孩子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加上家长的冷眼、厌恶、甚至是打骂,会激起孩子的不良情绪,产生“破罐子破摔”甚至做出新的不良行为 。但这样的孩子有时受了环境的影响也有想改正的愿望,希望得到家长的表扬,但做起来要费很大的力气 。因为不良的行为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而好的行为则要十分自觉,必须克制自己的需求,这种抑制力要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这时孩子往往表现的不会那么自然、轻松 。如果家长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对他的想法给以鼓励、支持,再加以耐心的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渐养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