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玩的宝宝智商更高?


贪玩的宝宝智商更高?

文章插图
爱玩是宝宝的天性,但很多爸爸妈妈都担心宝宝太贪玩会影响学习,因此经常阻止宝宝玩游戏 。只是,你知道吗?宝宝贪玩是智商高的表现哦 。
作家冰心曾说过:“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 。”淘气、调皮的孩子总是贪玩,他们不停地摆弄着各种各样的物品、玩具,从许多相近似的物品中形成概括力;他们喜欢“逮猫猫”捉迷藏,认真观察排除假象寻找目标,养成细致的思维习惯;他们能把一根竹竿当成骏马、火箭、飞机、机关枪,把眼前子虚乌有的东西想象得活灵活现;他们玩耍时激动、舒畅、愉快的情绪激发和调动着大脑神经的高度活动能力 。
研究证明贪玩的幼儿智商高
贪玩的幼儿多智慧 。对此,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研究 。
生物心理学家马克-罗森茨威格在他的实验室里选择了一批遗传素质一致的老鼠,把它们任意分成三组 。
第一组三只老鼠被关在铁笼子里一起喂养,此为“标准环境”;第二组老鼠被单个隔离起来,只身处在三面不透明的笼子里,光线昏暗,几乎没有刺激,这叫做“贫乏环境”;第三组十几只老鼠一起被关在一只大而宽敞,光线充足、设备齐全的笼子里,内有秋千、滑梯、木梯、小桥及各种“玩具”,此所谓“丰富环境” 。
经过几个月的环境熏陶后,“丰富环境”的老鼠最“贪玩”,“贫乏环境”的老鼠最“老实” 。将老鼠的大脑摘出解剖分析,发现三组老鼠在大脑皮层厚度,脑皮层蛋白质含量,脑皮层与大脑的比重,脑细胞的大小,神经纤维的多少,突触的数量、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以及与智力有关的脑化学物质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丰富环境”组的老鼠优势最为显著 。实验揭示,环境越丰富,玩耍得越充分,大脑的发育就越好 。
玩也是一种学习
不少父母为孩子好玩所困扰,或苦口婆心,或惩罚责骂,或棍棒相向 。“文韬武略”用尽,仍难尽人意 。现在又都是一个孩子家长盼子成“龙”心切,碰上这样的孩子真是伤神 。
但是,家长们应该知道,好玩是人的天性 。日本学者用超声图像观察发现,人在母腹中就有了最初的玩耍行为,而且花样还不少,诸如挥手踢腿,玩弄脐带,吸吮手指,伸臂眨眼做怪相 。即使成年人,好玩的天性也未泯灭,8小时之外的打牌、下棋,养鸟栽花,不都是这种天性的流露吗?玩也是孩子接触社会,认识世界的一种“学习” 。
【贪玩的宝宝智商更高?】我们知道,世界上万事万物看来杂乱无章,但却都有一个“序” 。孩子的发育成长也有一个序,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项适合他身心发展特点的主导活动 。如乳儿期(0-1岁)是情结交往活动;婴幼儿期(1-3岁)是摆弄实物活动;学前期(3—7岁)是游戏活动;学龄初期(7-12岁)是基本学习活动等等 。
每一项主导活动对儿童心理发展都有促进作用,并且只有积极地参与前一项活动,才能为后一项活动的开展准备好必要的心理条件 。因此,有些大人觉得玩浪费时间,不如让孩子多学点琴呀画呀的,但是家长们忘记了一点,如果取消或剥夺了孩子的玩,硬要把基本学习活动提前到学前阶段进行,就是从根本上违背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往往“欲速则不达”,造成孩子负担太重 。
由于对家长布置的学习不感兴趣,又无力抗争,只能在情绪上和行为上做出种种不如家长心意的表现,如情绪不稳定,神经质、注意力不集中,你前面提到的坐不住、发脾气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