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对儿童攻击性的影响


儿童的攻击性(或称侵犯性)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一个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但随着生理心理发展,这种攻击倾向可能会指向一些有意义的目标,如征服外部环境,在驾驭环境中取得成功 。朝这个方向发展的"攻击性",会变成人心理中的积极成分,如坚忍性、毅力、意志品质等 。但是如果这种与生俱来的攻击倾向指向一些不被社会赞许的目标,如伤害别人,这种攻击性就是有害的 。在一些完全不能和别人和睦相处的成人以及那些犯罪者身上,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攻击性的后果 。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后一种有害的攻击性 。
一、什么是攻击性
心理学中把攻击性定义为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 。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行为,但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行为 。
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两类:敌意的攻击和工具性的攻击 。敌意攻击是有意伤害别人的行为,而工具性的攻击是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 。在幼儿园里,一个男孩子故意打一个女孩子,惹她哭,这是敌意攻击;但如果男孩子只是为了争夺女孩子手中的玩具而打她,则属于工具性攻击 。
二、攻击性发展的一些规律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般来说,儿童的最早的攻击性行为在两岁末开始表现出来 。有人观察了成对做游戏的20-23个月的婴儿,记录下所有冲突情节,发现这些学步儿童为了和同伴争抢东西,可能会发生扭斗(如他们争执说"这是我的";"明明已经有汽车了"等等) 。争端发生时,他们还会威胁和逼迫同伴,迫使同伴退让 。这表明20-23个月的婴儿已出现了早期的工具性攻击行为 。
心理学研究还发现了攻击行为发展的如下年龄特点:
1. 非指向性的发脾气行为在学前期逐渐减少, 四岁后已不常见 。而攻击性行为在学前期呈上升趋势,四岁达到顶峰;
2. 三岁以后幼儿对同伴攻击自己之后的报复性反攻击反应明显增加;
3. 激发攻击行为的因素在不同年龄各有不同,2-3岁幼儿往往在家长和成人发泄暴力后出现攻击性行为; 年龄更大的儿童多在与同伴冲突后发生攻击行为;
【家庭对儿童攻击性的影响】4. 攻击行为的方式也随年龄而变化 。2-3岁孩子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争端的起因多为争夺玩具和其他物品,他们的攻击性常表现为工具性攻击 。年龄稍大些的托儿所儿童或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身体性攻击越来越少,转而采用戏弄、奚落、说坏话或叫绰号等方式 。年长儿童仍然会为争夺某样东西而发生攻击性行为,但攻击性的增长比例大多表现为故意攻击,主要目的是伤害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