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幼儿家教知识点滴


家长们常常抱怨:教育孩子特别累 。最让人头疼的,是孩子与人交往的问题 。
见到一位熟人,总要家长提醒了,才会打个招呼,分别时,也要家长提醒了,才会说声再见,根本没有以前的孩子那么懂事、合群,不用怎么教,嘴就"甜"得不行 。
还有些孩子,他们入园、入学后,难以适应群体生活 。别的小朋友都结交了许多新朋友,呼朋引伴地玩儿 。可他们却孤零零地一个人,不知怎么才能进入这个群体 。或者,已经结交了一些玩伴,却由于交往方式的失误,不是与其他人打架、争吵,就是畏缩、惧怕,最终被这个群体所抛弃 。
这样的孩子,适应能力普遍发展较缓慢 。如果不及时辅导,会逐渐养成孤僻、内向、软弱怕事、沉默寡言的性格,没有一般小朋友天真活泼的气息 。
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做事非常认真,追求完美,以至容易钻进"牛角尖" 。而这些,都对孩子长大后在社会中的发展不利 。
其实,孩子之所以不擅长与人交往,原因并非是由于孩子内向,溯本求源,其原因恰恰是因为家长 。初为人父母,家长们缺少教子经验,往往有种不知所措之感,会表现得过于严肃,力求让孩子尽快进步 。在这种压力下,孩子的表现,已是种畸形的表现 。孩子每天惊恐于自己如何做才能达到家长的要求,性格自然会趋于内向,不擅言谈 。
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关心过度,事事代为安排,也是孩子不擅交往的重要原因之一 。您是否也做过类似的事:当孩子刚刚具备独立活动能力的时候,您的眼睛一刻不停地关注着他,随时准备着,把他喜欢的玩具递到他手里,随时准备着把他抱起来 。其实,就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已失去了自由自在的感受,无法自由、充分地发展自己的兴趣 。
这种限制,体现在社会交往方面,就形成了被动的局面 。孩子生病时,家长更是事无巨细,紧张得什么都预先为孩子想到 。往往是孩子想到的事情,没等他开口,就已经为他送到手边、嘴边,根本无须出口请求 。在这种呵护下,孩子自然不愿与人交流 。然而,当他走进园校和社会时,却已这种呵护的环境,此时,再学习与人沟通,也就显得晚了些 。
同时,孩子在与人沟通和交往时,往往会表现得很调皮,此时,家长却又过于紧张 。
就像一个小笑话所说的那样:孩子对爸爸的女同事说,阿姨,你长得真丑 。家长马上让孩子道歉,孩子想了想,说,其实,细看阿姨还是蛮漂亮的 。家长马上生气地纠正:我让你道歉,可是并没有让你说谎 。家长的这种顾左右而言他的做法,会让孩子感到在社会交往中无所适从 。
家长的另一种代劳方式,则更加限制了孩子的交往能力 。家长带孩子出门时,遇到熟人,家长往往会抢先一步催促孩子:"这是小王阿姨,快向王阿姨问好 。""这是张叔叔,问张叔叔好 。"这种情形多了,孩子会感到难堪并产生依赖心理,认为一切都有家长安排,自己当然也就无需思考,像吊线木偶一样无法真正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 。
教育孩子,无论是社交教育还是其它教育形式,都需要家长找到一种与孩子相匹配的方式 。初为家长,就像一个刚学会开车的人,心情紧张,不知怎么来配合车的运动态式,对待车的态度,往往不是过于紧张就是过于放松,弄得车也会受到伤害,而驾车的人也很累 。所以,有经验的司机,往往会顺应车的运动,温和地驾车 。
教育孩子和驾车是两回事,但在精神上,两者却是相通的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与人交往或其它方面时,需态度温和,在精神上与孩子相通,在形式上,也需与孩子的性格、爱好等相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