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做是爱孩子还是害孩子( 二 )


“非爱行为”弱化孩子能力 。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爱渐渐变质为操纵孩子的生活 , 强制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做事 , 孩子习惯了凡事听人安排后 , 能力越来越差 。采访人员身边就有这样一个例子:母亲非常溺爱女儿 , 且要求女儿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学习和钢琴考级上 , 生活琐事全部由她代办 。以至于到孩子考上大学的那一天 , 她开始为孩子的生活自理发愁 , 因为女儿连洗澡都不会:直到女儿18岁 , 每次洗澡都是母亲帮她洗的 。
尊重孩子给予不掺杂念的爱
怎么改变自己的“非爱行为”?如何避免因爱给孩子带来伤害?余允珠认为 , 父母对孩子发自内心、纯净无暇的爱是最好的教育 。她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
首先是理解和尊重孩子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 有自己的想法、行为 , 父母要给孩子相当的空间 , 让他发展个性 。例如 , 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记和信件 , 因为不但侵犯孩子的隐私 , 也关闭了他宣泄交流情感、自我调节心理的渠道;不要像审问犯人一样询问孩子一天的行踪、发生的事情 , 可以问“今天学校有什么好玩的事吗”;在孩子愿意倾诉的时候要认真聆听 , 而不是忙着做自己的事 。
其次是引导和适当的帮助 。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前提下 , 对孩子“不乖”的行为应“放而不弃、管而不压、训而不辱、帮而不替 。”如一位小学生发短信倾诉:“我实在太想养一只小猫了 , 可是爸爸不同意 , 老师帮帮我吧 。”余允珠对她说:“你可以告诉爸爸妈妈 , 我会照顾好小猫 , 养了小猫我会更有爱心 , 而且不会影响学习 。”在这样的引导和帮助下 , 孩子最终达成了愿望 , 而且意识到了养小猫需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 。
三是正视亲情中的矛盾 。对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应当理性处理 , 不应一味采取打骂方式 , 这样反而会激化矛盾 。在可能的情况下 , 可以寻求专家帮助 。例如床上藏着钢管、与父亲关系紧张的那位孩子 , 在父母带着他找专家咨询后 , 最终化解了父子矛盾 。
四是不求回报 。父母应注意自己的心态 , 不能有“现在我养了你 , 你以后就养我”“以后要让我过好日子”“要好好学习我才有面子”等心理 。这样要回报有条件的爱 , 不是真正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