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做是爱孩子还是害孩子

在刚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里 , 许多孩子都收到了父母准备的各种礼物 , 但一些孩子并不开心 , 因为父母并没跟他们一起过节 。和溺爱、强求、限制一样 , 重视物质却忽视亲情是许多父母常有的“非爱行为” , 这一心理学专业词汇如今正在教育领域引起越来越大的关注 。
父母应注意三类“非爱行为”
在心理学上 , “非爱行为”是指以爱的名义 , 对最亲近的人进行一种非爱掠夺 。多年来一直从事青少年素质教育工作的专家余允珠 , 结合自己在工作中收集到的案例 , 分析了目前家长和老师针对孩子的几类“非爱行为” 。
【这样做是爱孩子还是害孩子】一是带附加条件的爱 。
很多孩子从幼儿起就常听父母说“你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你乖才爱你”之类的话 。这种情况随着孩子长大演变为对孩子学习成绩、艺术特长等的要求——这时候常有“你看XX学习多好 , 你要是像她一样妈妈就高兴了”的话 。如一个小学男生向余允珠的热线倾诉 , 自己因为没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了 , 回家被妈妈痛骂一顿:“我是单亲妈妈 , 拉扯你多不容易 , 你就这样不给我争气……你给我滚!”他觉得压力很大 , 觉得妈妈不再爱自己了 , 非常痛苦 。
很多时候 , 也许家长并没有意识到 , 对孩子过高、过多的要求就是一种“非爱行为” 。
二是没有原则的爱 。
最常见的是家长无限制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 , 如今年媒体曾报道 , 一位母亲为庆祝女儿小学毕业 , 买了个价值约2万元的LV手提包送孩子 。
三是强制或限制的爱 。
余允珠手机上有这样一条短信:“妈妈从小替代我的太多 。我不能再在父母的安排下生活了 , 不然我什么也面对不了 。我现在感觉我和其他同学有差别 , 跟他们喜欢的不一样 , 我就像异类!”一个女生则发短信“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怎么过下去” , 因为父母强制她把打篮球的时间花在学习上 , 可那是她最大的爱好 。余允珠说 , 家长往往打着爱的旗号 , 要么替代包办孩子的生活 , 要么强求孩子达到自己的标准 。
“非爱行为”损害孩子身心健康
从0岁至6岁的“宠物期” , 到12岁至18岁的“压迫期” , 很多孩子就这样在非爱行为中成长起来 , 导致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和人格伤害 。
“非爱行为”会导致仇亲、仇师 。余允珠曾针对中小学生做过调查 , 结果表明有95%的孩子都对父母家庭有意见和不满;对老师有意见的则达到了100% 。100%的孩子都表示知道父母是“为了自己好” , 但绝大部分孩子不认同父母的教育方式 。“非爱行为”使父母与孩子无法互相感受到对方的爱 , 例如一对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咨询 , 说孩子床上藏着铁棍 。孩子哭诉:知道爸爸在外面工作辛苦 , 他有时对自己非常好 , 但只要自己学习出问题父亲就凶残地打自己 。父亲则说 , 自己小时也常挨打 , 打着打着就长大了 , 这是为了让孩子成才 。
“非爱行为”损害孩子身心健康 。采访人员看到这样一条发给余允珠的短信:“也许我真的是垃圾 , 真的是他们口中的烂泥扶不上墙” 。余允珠说 , 现在心理亚健康的孩子很多 , 他们幼小的心灵无法承载父母的过多要求和期望 , 导致他们对自己丧失信心 , 最终失去自我 。他们活在别人的评价和期待里 , 表现出不合群、遇到挫折就产生极端情绪等问题 , 而心理和身体的亚健康最后会导致品德的亚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