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和婴儿视觉偏爱倾向( 二 )


3.促进婴儿的社会性发展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婴儿在接触人的面孔的过程中,对越来越清楚的人面图像的认识,不再仅仅停留在心理表象的水平上,在从100天左右到半岁左右的时期内形成了对熟悉的人爱慕的倾向,欢迎他们的接近,显出明显的偏爱,进而开始区分熟悉的人的面孔和陌生的人的面孔,对熟人,特别是母亲产生了明确的依恋态度,而对陌生人则显出警觉和回避的“认生”反应 。这些有选择性的对人的态度标示着婴儿社会性的重大发展,而这则是以婴儿对人的知觉为基础的,其中尤以对人的面孔表情的识别能力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所以说婴儿生来就有的模式化的视觉偏爱倾向对其社会性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
视觉偏爱倾向与早期教育
了解婴儿的特殊视觉功能和他们的心理表象,对认识婴儿心理发展特点具有增长知识和丰富发展心理学理论的意义 。对于年轻的父母,对于教养婴儿的祖辈和保姆来说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诚然,除了习得知识和获得理论的意义之外,这些内容对如何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更具有操作性的作用——
1.给予婴儿丰富的环境
早期教育讲究给婴儿丰富环境,而丰富环境需要以他们的心里需求为依据 。就视觉刺激而言,小娃娃喜欢什么图像我们应该就给他们安排相应的刺激物 。那么婴儿都偏爱哪些图像呢?据研究,新生儿和婴儿偏爱的刺激有:
人的正常的面孔、靶心图、活动的刺激物、鲜艳的颜色;图案的明暗交替,对明暗交界的差异特别敏感,如明暗对比鲜明的黑白格;颜色对比鲜明的图案,不喜欢空白的,无条纹的,单色的或者没有明暗对比的图像;喜欢曲线图胜于喜欢直线图;偏好中度复杂程度的图形,太密集的黑白格会被视为一团黑,如喜欢看类似于国际象棋的棋盘,而不喜欢报纸字体的细密图像 。以上这些刺激特点都是我们给婴儿丰富环境的良好参照 。
2.适当变换环境布置
感知觉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主动地和具有选择性的心理机能 。婴儿的视知觉也一样,他们不喜欢总看陈旧刺激物,所以要适时地变换他们的视觉环境,也要适当地调整住宅的布置,以满足他们对刺激物新异性的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婴儿对那些既有所熟悉,而又有些新异成分的东西更感兴趣 。
3.注意多种感官综合训练
为了通过环境的丰富促进婴儿认知的发展,需要视觉、听觉、动作等多种活动的结合 。
4.注意婴儿周围环境的图像的位置
为了预防造成斜视或偏头,需要适当变换悬挂或粘贴图像的位置 。(特邀专家/李文馥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
幼儿视觉偏爱的表现
幼儿视觉偏爱体现在他们选择事物时,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般1-2岁宝贝的视觉偏爱主要集中在物体的形状;3-4岁宝贝的视觉偏爱则集中在物体的大小、颜色上,只有到了5-6岁,宝贝才懂得兼顾大小、形状和颜色三个方面的特点 。
宝贝视觉偏爱通常表现为——
1.导致宝贝忽视父母的要求
比如妈咪要宝贝选择一个大苹果,他可能会拿一个小苹果,如果让他拿一块圆形的饼干,他可能会拿一块方形的饼干 。
2.受宝贝的“玩心”影响
比如让宝贝挑一好水罐打水,他一定会挑那个坏了的带窟窿眼的,这样可以玩水 。
3.导致宝贝只注重事物的局部
比如让宝贝挑选衣服,大多数情况下他只是注重花样、颜色,而对衣服的质地、大小、款式没有概念 。
4.导致宝贝观察时特别粗略
比如让宝贝去做什么事情时,他们往往表现得很不认真,孩子越小,对事物的观察越粗略,越不精细,孩子学会精细的观察和对事物进行特性的感知和比较的能力,有时需要到学龄期才能初步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