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临床主要特征是新生儿母乳喂养后不久即出现黄疸,但无其他全身症状,足月儿较多见 。
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用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原有程度 。
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 。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但为了顺利推广母乳喂养也应引起重视 。
母乳性黄疸四大症状
1、黄疸一般在出生后4-5天出现,逐渐加重,升高的胆红素可持续10天左右,然后黄疸渐渐减轻,3~12周恢复正常水平
2、小儿的肝功能正常,无贫血 。
3、小儿的营养发育良好,一般情况良好,体重增加,大便为黄色,大便颜色正常 。
4、肝、脾不大 。
小编点评:母乳性黄疸是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这种症状大多发生在足月的新生儿身上 。该疾病的发生率也逐年提高,对于母乳喂养的推崇有所影响 。因此,妈妈要了解母乳性黄疸的症状,及时发现,进行诊治 。而还未生产的妈妈也需多加预防 。
、
【母乳性黄疸不是放弃母乳喂养的借口】妈妈在暂停母乳期间,应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 。
母乳性黄疸治疗方式
暂停母乳喂养3天改为人工喂养,奶量以150ml/kg.d计算 。暂停母乳期间,应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以保持乳汁充分分泌,提供黄疸消退后继续母乳喂养 。
同时,应进行另一种疗法:注意保暖,增加热量、营养,预防感染;鼓励乳母多次少量喂奶,增加患儿大便次数 。严重者给以保肝、酶诱导剂等药物治疗 。
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停喂母乳后黄疸即消退,至今尚未有因其导致胆红素脑病的报道 。为了减少本病的发生,应鼓励母乳早开奶,多次少量喂奶,增加大便次数,减少肠道对胆红素的吸收,可降低黄疸发生率 。
另外,要给予患儿以保暖、增加热量、预防感染等支持疗法,防止加重黄疸 。
一般说来,对于早发型母乳性黄疸要鼓励频繁喂奶,避免添加糖水 。晚发型母乳性黄疸因很少引起核黄疸 。患儿就诊时不管黄疸多么重,血清胆红素浓度有多高,也不必换血治疗,因为黄疸完全可以通过光疗和停喂母乳加以控制 。
小编总结:患有母乳性黄疸的新生儿应先暂停母乳喂养改换成人工喂养几天,但这几天里,妈妈可千万要记住适时的使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从而保证自己的乳汁仍旧充分分泌,方便当宝宝病好后能继续母乳喂养 。
- 卫生差导致新生儿急性腹泻
-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需重视
- 母乳增长孩子事业胜利几率
- 纯母乳豢养宝宝易缺铁锌
- 四种造成新生儿黄疸的病因
- 用母乳喂养宝宝 宝宝长达后肺功能强
- 准妈妈须知母乳也是应该质检的呢?
- 中西合璧将孩子性教育进行到底
- 宝宝性启蒙应从0岁开始
- 新生儿黄疸的两种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