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发病原因及特点

【剖析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发病原因及特点】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 , 临床主要特征是1、什么是母乳性黄疸因吃母乳新生儿发生黄疸称为母乳性黄疸 , 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 , 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5 , 原因还不十分明了 。2、母乳性黄疸特点在-]-5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 , 如继续哺乳 , 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 , 如停止哺乳48小时 , 黄疸明显下降 , 若再次哺乳 , 黄疸又上升 。由于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 , 它可以抑制新生儿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 , 致使血液中的胆红素不能及时进行代谢和排泄 , 于是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增加 , 出现新生儿皮肤和巩膜的黄染 。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 。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因之一 , 虽然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但为了顺利推广母乳喂养也应引起重视 。出现母乳性黄疸后 , 一般不会影响小儿的健康 , 也无发烧和食欲不好的症状 。如及时停止喂母奶 , 黄疸大约在2—4天内减弱 , 6—10天内全部消失 。对于母乳性黄疸 , 一般不会引起神经系统的伤害 。对于母乳性黄疸也不必惊慌 , 停母乳时可用牛奶暂时替代 , 待黄疸好转后可以继续用母乳喂养 。3、母乳性黄疸症状母乳性黄疸症状一:小儿的营养发育良好 , 一般情况良好 , 体重增加 , 大 母乳性黄疸便为黄色 , 大便颜色正常 。母乳性黄疸症状二:肝、脾不大 。母乳性黄疸症状三:小儿的母乳性黄疸症状四:黄疸一般在出生后4-5天出现 , 逐渐加重 , 升高的胆红素可持续10天左右 , 然后黄疸渐渐减轻 , 3~12周恢复正常水平4、母乳性黄疸原因母乳性黄疸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 。近来多认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 母乳性黄疸肠肝循环增加有关 。一般认为 , 新生儿小肠内的葡萄糖醛酸苷酶 , 含量多(经过检测确认) , 活性高 。这种主要来源于母乳的酶 , 可催化结合胆红素变成未结合胆红素 , 此过程在新生儿小肠内进行 , 加上小儿肠蠕动相对慢 , 使大量应排泄的胆红素被这种酶解离成未结合胆红素 , 吸收增加 , 即出现母乳性黄疸 。原因主要是母乳不足 , 开奶晚 , 胎粪排出延迟之故 。主要是由于母乳中富含β葡萄糖醛酸苷酶 , 可水解结合胆红素为非结合胆红素通过活跃的肠肝循环形成 。由于母乳中含有较多脂肪酶及β葡萄糖醛酰苷酶前者使乳中未饱和脂肪酸增多 , 从而抑制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后者能分解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的酯键 , 使结合胆红素又转化为非结合胆红素而易在小肠被重吸收 , 从而增加了肠-肝循环 , 结果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而出现黄疸 。生后母乳喂养无其他原因而出现高胆红素血症者 , 胆红素常可达256.5~342μmol/L(15~20mg/dl)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 , 吃奶佳 , 生长发育正常 。黄疸可持续3周~3个月 。(责任编辑:Je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