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大城市人均收入:7城超6万元 长三角最富( 二 )


在四大一线城市之后,来自长三角的三个新一线城市苏州、杭州和南京人均收入也超过了6万元大关,紧追广深 。这三个城市高新产业、新经济发达,集聚的财富也多 。
以苏州为例,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数、认定数、净增数和有效数创历史新高,年末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9772家,逼近1万家,继续位居全国第五,仅次于四大一线城市 。
杭州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4290亿元,增长13.3%,高于GDP增速9.4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26.6%,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数字内容、软件与信息服务、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113亿元、3441亿元和1090亿元,增长12.7%、12.9%和14.7% 。
南京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871家,总数达6551家,增长39.98% 。全年新增创业板、科创板上市企业3家、5家,新增上市企业12家,上市公司总数达126家 。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牛凤瑞对第一财经分析,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成为发展的基本动力,大学、科研机构、文化基础设施集聚的城市,既有的技术资源、科技基础优势得到发挥 。比如南京高校实力雄厚,近几年充分发挥了科教资源优势,大力打造科创名城,发展新兴产业 。
不过,目前南京与北上深广等城市在新兴产业发展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近期公布的《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有高原但无高峰,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
从区域分布来看,长三角高收入城市最多,在前十的城市中,包括了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和无锡 。相比之下,珠三角的城市中,在广深两个一线城市之外,其他新一线、二线城市与长三角同类型城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
彭澎说,珠三角整体收入数据不如长三角,有多个因素,一方面,广东原先产业结构主要是以三来一补为主,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多,常住人口中,外来常住人口占比更大,非户籍人口收入相对没有户籍人口高 。而长三角原来的国企较多,集体经济更发达,统计也比较规范,户籍人口占比更大,收入也比较高 。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并不高,比如福建的两个万亿级GDP城市泉州和福州,全体居民人均收入仅为4万出头,不仅远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重点城市,而且与中西部的长沙、武汉也有较为明显的差距 。
这与福建的产业结构有关,福建是民营经济占比最高的省份之一,包括泉州等地以民营企业尤其是纺织鞋帽等轻工业为主,相比国有企业,这些民营企业的收入要低不少,而城乡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大头,福建相当多的人从事商业,这方面的统计相对难以体现在收入统计当中 。
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开明对第一财经分析,福州、泉州收入低,一方面有统计口径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说明福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相比传统产业,高新产业收入相对更高 。
长沙超越青岛天津
【40大城市人均收入:7城超6万元 长三角最富】从数据来看,40大城市中,全体居民人均收入超过5万元大关的城市共有16个,其中前15名均来自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只有第16名的长沙是唯一一个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城市 。长沙的收入水平也超过了东部沿海的青岛、天津、福州、泉州等地 。
数据显示,2020年,长沙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477.60元,同比增长5.7% 。在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长沙的物价、房价都保持较为稳定的水平 。国家统计局长沙调查队今年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长沙CPI上涨1.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 。长沙市涨幅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排第30位,在全省14个市州中排第11位,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排第6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