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为何古人祭灶放在立夏 而非腊月小年夜?

所谓“立夏” 。即夏天开始的日子 。从这天起时序就进入了夏季 。在古时 。作为四时八节中的重要节气之一 。立夏很受重视 。在这一天 。从朝廷到民间 。都有许多“迎夏”活动 。如南郊迎夏、秤人、尝新 。喝立夏茶、赐冰……等等 。
除了祭祀火神 。立夏这天 。古人还会祭灶——祭祀灶神 。
现代流行的祭灶 。一般放在阴历十二月二十三(四)小年夜晚上 。即“祭灶节”进行 。但在汉朝 。祭灶活动放在立夏这天 。据《后汉书·礼仪志中》 。立夏这天有两大活动 。一是“祠特” 。二是“祭灶” 。
为什么要在夏天祭灶?《白虎通义》给出这样的理由:“夏祭灶者 。火之主人 。所以自养也 。夏亦火王 。长养万物 。”由此可见 。立夏祭灶与小年夜祭灶有同样的民俗学诉求 。也是出于“保平安”的需要 。
古人重视“夏祀灶” 。在早期 。并未说祭灶一定要在立夏这天进行 。据《礼记·月令》 。在夏季三个月里 。即孟夏之月、仲夏之月、季夏之月都要单独“祀灶” 。另外 。在孟冬之月或是季冬之月也会有类似活动 。但多是合祀 。“五祀”、“百祀”一起来 。
一直到清初 。官方都有立夏祭灶制度 。但各朝的重视程度有差别 。唐朝重视程度下降 。是合祀 。据《唐六典·尚书礼部》 。“春享则兼祭司命及户 。夏享则兼祭灶 。”宋朝比较重视 。《宋史·吉礼志六》记载:“立夏祭灶于庙门之东 。制肺于俎 。”
相对于官方要求立夏祭灶 。民间更愿意在腊月祭灶 。但“夏祭灶”之俗并未绝迹 。清光绪《归安县志》记载 。在今浙江湖州归安一带 。便有“立夏日祀灶 。以火德王也”之俗 。
苏州一带还有夏天“三番谢灶 。胜做一坛清醮”的说法 。据清顾禄《清嘉录》“谢灶”条 。苏州地区每年农历六月 。“初四、十四、念四日 。比户祀司灶 。谓之谢灶 。”
古人在立夏举行祭祀活动 。除祭火神、灶神外 。也会祭祀其他神灵 。据民国《藁城县志》 。在河北藁城一带 。过去在立夏日要用黑鱼祭雹神 。以祈夏季免冰雹之灾 。
需要指出的是 。从农业生产安排角度来说 。祭灶放在农闲的冬天确实更为合理 。
可能不少读者不知道 。立夏还是古代的“福利节” 。据《礼记·月令》 。帝王南郊迎夏活动结束 。“还反 。行赏 。封诸侯 。”意思是 。返回宫里后 。帝王会进行赏赐 。分封诸侯 。因为有这等好事 。官场上“无不欣说(悦)” 。还会再安排歌舞活动 。
这种立夏“行赏” 。便是古代的一种福利制度 。在先秦时就存在 。一般以赐赏清凉、降温饮食、用品为主 。据《周礼·天官》“凌人”条 。凌人专门负责冬季“斩冰”储藏 。到了夏天 。负责分发冰块给周王的臣僚 。即所谓“夏 。颁冰掌事” 。
【揭秘为何古人祭灶放在立夏 而非腊月小年夜?】何时开始“颁冰” 。就是从立夏这天起 。分多次进行 。这一给臣僚这类高级公务员供冰福利 。到明清时也没有废除 。据明刘侗《帝京景物略·春场》 。明朝时 。朝廷“立夏日 。启冰 。赐文武大臣 。”也是从立夏这天开始 。街头开始卖“冷饮” 。吃“冰棒”:“编氓得卖买 。手二铜盏叠之 。其声磕磕 。曰冰盏 。”
在清朝 。享受赐冰福利的公务员范围扩大 。但发放日期则从立夏移到了阴历六月“入伏”那天 。且改变直接发冰方法 。改发“冰票” 。自行领取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赐冰”条称:“京师自暑伏日起 。至立秋日止 。各衙门例有赐冰 。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 。自行领取 。多寡不同 。各有等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