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把"孩子大小便?

“把”大小便
摘自《宝贝我们能为你做什么》 目的:让孩子养成大小便的条件反射 。
方法:在估计孩子有小便或大便时,如喂奶后10分钟左右、孩子睡觉前、起床后是有尿的时间,早晨吃饱后,可以给孩子“把”小便和大便了 。
新生儿的重点是“把”大便,你可以将孩子每天大便的时间记录在日历上,根据孩子每天的排便规律,找到孩子排便最频繁的时间,到时就给孩子“把”便 。喂奶粉的孩子大便较干燥且次数少,容易“把”住,喂母乳的孩子大便稀且次数多,“把”住比较困难 。开始“把”住大小便有一定难度,每天能“把”住1次也是不错的进步,慢慢地孩子“识把”后,“把”住的次数就会增加 。
“把便”的姿势要正确,首先妈妈坐在椅子上,把孩子朝向前方抱起,妈妈稍微弯曲身子,两手分别托着孩子的大腿根,让孩子头和背部贴在你的肚子上,调整姿势到舒服、放松的自然位,这也让孩子感到舒服,就可以开始“把”孩子大小便了 。
一边“把”孩子,一边发出“嘘嘘嘘”的声音,形成条件反射,诱导孩子尿尿 。如果是“把”孩子大便,可以发出“嗯、嗯、嗯”的声音 。也可以配合歌谣进行,如念《把便便》:“小宝宝,要尿尿,嘘嘘嘘,尿尿尿;小孩子,拉吧吧,嗯嗯嗯,吧吧吧 。”
“把”大小便的时间不要过长,一般不超过3分钟,如果孩子没有尿和便可以停“把”,如果拉了,要抱起孩子亲亲他,并夸奖孩子:“真乖,学会排大小便了 。”让孩子知道这样可以让妈妈高兴,他也会给你积极的反应,会在有排尿、排便需求时会用动作或声音发出信号,还会等你“把”他才会尿呢 。
刚开始时“把”,孩子不一定配合,有的孩子“把”时不尿不便,身体向后挺,蹬腿或者大声哭闹,这是孩子对“把”训练反感的信号,应提高警惕,可暂停“把”孩子,等孩子心情愉快时再进行 。不要强迫训练孩子大小便,也不要抱怨孩子不识“把”,更不应该因孩子尿或便在身上而指责和抱怨孩子 。多试几次,多等待一些时间,等孩子生理功能成熟、心理准备好就行了,只是不放弃就好 。
爸爸妈妈要细心观察孩子大小便的规律,观察小便与进食、喝水的关系,慢慢掌握和调整“把”的时间 。同时可观察孩子在大便时的表情变化和动作,如孩子大便前他会在床上来回翻腾,有的孩子大便时会出现腹部鼓劲、脸发红、发愣等现象,这是告诉爸爸妈妈快来“把”我吧 。通过对孩子的观察,了解孩子大小便时间规律 。
爱心提示:对于要不要“把”孩子大小便,何时开始“把”孩子,目前国内外有很大的争议 。中国的家长习惯尽早培养孩子有规律大小便的行为习惯,认为这不仅使孩子的胃肠活动具有规律性,有利于孩子皮肤的清洁卫生,减少家长洗尿布的麻烦和用纸尿片的经济压力和不良影响,还可以训练孩子膀胱储存功能及括约肌收缩功能,同时通过“把”尿动作建立条件反射,促进大脑发育 。但在西方人们认为过早给孩子“把”尿不好,认为大小便是孩子成长阶段的人生快乐,不该剥夺 。过早训练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 。一般认为1~1岁半以前随天性,想尿就尿,“把”大小便的姿势是违反自然,看上去很痛苦 。2~3岁的孩子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慢慢摘去尿布,让孩子大小便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所以西方国家的孩子2岁多还带着尿片 。长时间穿纸尿裤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危害,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很少(也许商家不太愿意去研究),但纸尿片都存在不透气、使会阴部温度升高的问题 。有的研究已经证实,高温会危害睾丸的功能,导致男性不育,高温也可导致女婴会阴部炎症等问题 。因此,不少专家也认为要尽量少给孩子用纸尿裤比较好,特别是在夏天最好不用 。或者是白天尽量不用纸尿裤,晚上再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