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妈新爸正确认识"黄"宝宝

“宝宝出生没几天,全身皮肤看起来发黄,怎么连眼球都是黄的 。”这是很多新妈新爸所遇到的疑惑 。我们来看一下“黄”宝宝是怎么回事 。
所谓的“黄”宝宝,就是新生儿常见的高胆红素血症,也称“黄疸” 。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主要是由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 。
生理性黄疸一般在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足月儿血胆红素<221umol l="" 257umol="" l="" 3-4="" p="">
而病理性黄疸主要有以下特点:①出现早,生后24小时出现;②程度重,足月儿血胆红素>221umol/L,早产儿血胆红素>257umol/L,或每日上升超过85 umol/L;③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退而复现 。这时,我们需要带着宝宝到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 。
在病理性黄疸中,最严重的要数溶血性黄疸 。
1.溶血性黄疸怎么引起的?
它主要是因为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母血中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导致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引起的溶血 。最常见于ABO溶血,多为母亲O型血,婴儿A型或B型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ABO血型不合的都会发生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据报道它的发病率为11.9% 。
2.溶血性黄疸的表现是什么?
溶血性黄疸程度比较重,全身呈金黄色,手心和足底也有明显黄疸,可伴有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血清胆红素超过340 umol/L,可发生核黄疸,即胆红素脑病,引起死亡或神经系统后遗症 。因此溶血性黄疸重在早发现,早治疗 。
3.出现溶血性黄疸怎么办?
一般产前治疗可采用孕妇血浆置换术、宫内输血术 。新生儿治疗则可以采用换血疗法、蓝光照射疗法,可输注血浆、白蛋白 。光疗是将患儿暴露于蓝光下,使胆红素被氧化成水溶性物质,随尿便排出,加速血清胆红素的下降,防止核黄疸发生或者使其恢复快些 。需要输血治疗时,供血者须先作G6PD缺乏的过筛试验,必须没有G6PD缺乏方可供血,以免输血后加重黄疸,避免亲属供血 。输注白蛋白可以加速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促进排出,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
父母和家人,要学会观察和护理,及早发现“黄”宝宝的变化 。
1.勤观察:注意观察宝宝的皮肤、巩膜色泽的变化,一般黄疸是从头开始黄,从脚开始退,眼睛是最早黄,最晚退的,可先从眼睛观察 。另外还可以按压宝宝身体任何部位的皮肤,如果按压处皮肤呈现黄色,就需要注意了;观察有无神经系统的变化,如拒食嗜睡,肌张力减退,尖声哭闹等,以便及早发现胆红素脑病 。
2.多晒晒:白天屋里不应太暗,让宝宝多多接触窗户旁边的自然光 。自然光中任何波长都有,也有利于光照退黄,但不要直接晒到太阳,以免晒伤 。
3.喂母乳:一般黄疸期间应耐心喂养,少量多餐,保证奶量摄入,注意观察宝宝大小便的次数 。良好的喂养方式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加,促进胆红素的排出 。
【新妈新爸正确认识"黄"宝宝】文/王琳(空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