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新生儿的养护之道

宝宝从出生到生后的28天,这一时期为新生儿时期 。这一阶段的宝宝刚刚来到世间,突然离开温暖安全的母亲腹中,就像嫩草的幼芽一样,柔软脆弱,全依赖妈妈的悉心调护 。新生儿期的宝宝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一生的高峰,因而新生儿期的保健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新生宝宝在这个阶段还要面临断脐、护脐、拭口、解毒等问题,这些护理质量的好坏,都将直接影响其健康成长 。
古代那些养育的观点现在还实用吗?今天我们就穿越回古代,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批判性地学习古人的育儿经验,继续把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发扬广大 。
1.拭口洁眼
新生宝宝一般口中多含有从母体带来的羊水或污血秽物,必须立即清除干净,这叫拭口 。如果护理不及时,让宝宝吞下腹中,将产生种种不利影响,直接危害宝宝的健康 。古人非常重视拭口,如果处理得好,宝宝将聪明智慧,健康成长,即使生病也很容易治好,反之,如果秽恶污血吞入腹内,将遗患无穷 。所以,他们把拭口作为新生儿必不可少的常规护理之一 。
回到现代,新生宝宝初离母体时,产科医生也会用消毒纱布探入口中,轻轻拭去宝宝口中的秽浊污物,包括羊水、污血及胎粪等,以免宝宝啼哭时咽入腹中 。同时,宝宝眼睛、耳朵中的污物也应轻轻拭去,防止宝宝感染眼部和耳朵的相关疾病 。
特别提醒:新生宝宝皮肤上的胎脂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不要马上拭去,但是皮肤褶皱处以及前后阴部应该用纱布蘸消毒植物油轻轻拭去,以除去多余的污垢 。
2.断脐护脐
宝宝在母腹中时,脐带是妈妈与宝宝经络气血相通的纽带 。宝宝降生,啼声一发,口鼻气通,百脉流畅,宝宝开始独立生存 。宝宝出生后随即需要断脐,古代对断脐和护脐非常重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总结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当然也是比较简陋的方法进行护理 。直到现在,这些方法还有值得借鉴之处 。
新生宝宝脐部疾病有哪些?
初生宝宝断脐后,由于结扎不紧,或消毒不严,或护理不当而被不洁之物污染,在脐部会发生多种疾病 。脐中湿润,久而不干者,名脐湿;脐中赤肿糜烂,脓液流溢者,名脐疮 。二者本为一病,只是轻重程度不同,现代医学统称为脐炎 。脐肿光浮如吹者名脐突,现代医学称为脐疝 。脐部感染侵入血液循环,可以产生新生儿败血症,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
古人认为断脐的方法应“以口咬为好,或以火燎而断之,或以剪烧热剪之”;脐断后,“以艾炷从断处烧三壮,令暖气入腹,以免脐风之疾;并以艾叶杵烂和棉絮包护其脐,勿令脱掉,否则风寒湿气伤之,易成脐风等疾” 。这是在当时医疗条件下比较简陋的护脐方法,断脐时口咬或火燎都是为了预防感染,断脐后艾灸和棉絮包裹一则为了防寒,二则也是更好地预防感染 。
随着现代妇产科学的发展以及医疗条件的进步,古代的断脐护脐方法已被现代技术所取代,无菌断脐已不需要口咬或火燎,断脐后的护理也有专业的无菌操作 。一般新生宝宝娩出1~2分钟,就要将脐带结扎后剪断,产科医生处理时必须无菌操作,使用一次性的断脐剪刀断脐 。脐带残端必须用干法无菌处理,然后用无菌敷料覆盖 。如果在特殊情况下不能保证无菌处理,就应该在24小时内重新消毒、处理脐带残端,以防止感染脐风 。
【古代新生儿的养护之道】断脐后必须护脐 。宝宝脐部要保持清洁、干燥,让脐带残端在数天后自然脱落 。在此期间要注意避免让脐部被污水、尿液及其他脏物污染,洗澡时不要浸湿脐部,避免脐部污染,预防脐部疾病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