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涨价浪潮汹涌!输入型通胀来了?中国如何应对?( 四 )


“这都令中国央行大概率延续当前相对合理宽裕货币政策 。”他分析说 。
央行调统司原司长盛松成此前表示,当前中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收紧货币政策不利于稳增长和防风险 。比如在经济增长方面,去年全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创历史新高,达到94.1%;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为-22%,是历史最低点;净出口的贡献率达到28%,是中国加入WTO以来的最高纪录,均表明中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 。
一位地方钢铁企业业务主管向采访人员表示,3月采掘工业价格与原材料工业价格同比增速之所以较大,还受到国家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影响 。一些资源大省为了早日落实碳中和碳达峰政策,对当地钢铁等能源企业启动限产限电措施,导致原材料产能有所下滑,助推大宗商品价格同步走高 。但随着越来越多能源企业引入环保技术恢复开采生产,大宗商品价格会因供给增加而出现回落 。
采访人员多方了解到,目前国内相关部门之所以高度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可能会对金融市场稳定与实体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冲击 。具体而言,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可能会带来库存周期混乱 。当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很多企业在补库存和去库存之间犹豫不决,令库存周期出现不稳定,加剧国家经济运行波动率同时,也给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跨周期调节带来新的操作难度 。
王一鸣建议,在这种情况下,央行货币政策除了要避免信用收缩与通胀预期强化,还要做好预案与跨周期平衡,以应对新的不确定性 。
多部门引导企业加大期货套保操作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解决大宗商品上涨所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升温,还需企业自身加大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与基差交易,有效对冲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风险 。
采访人员多方了解到,目前不少国内下游企业在进口大宗商品原材料时,依然采取“基准价+浮动价”、长协定价等传统交易模式 。
“事实上,这两种交易模式最容易受到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给中国企业增加额外的采购成本与运营压力 。”上述期货公司负责人向采访人员表示 。比如“基准价+浮动价”模式所采取的现货市场采集价格方式,未必能反映市场最新的供需状况变化,很大程度受到上游开采商自行调高价格预期影响,导致中国企业的采购成本被动增加;而长协定价一旦遭遇大宗商品价格大起大落,则将导致中国企业被迫承受较高的采购成本 。
他直言,一旦大宗商品进入剧烈波动期,这两种交易模式就会遭遇巨大的履约风险,很多中国企业因此蒙受不小的损失 。
这驱动相关部门近年大力推广基差定价贸易模式,帮助企业尽可能规避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所带来的运营压力增加 。
所谓基差定价,主要指特定大宗商品在某个特定时间与地点的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之差 。由于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因此基差定价一方面更准确地反映当前大宗商品最新的供需状况变化,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规避基差价格大幅波动风险 。
目前,上海期货交易所、大商所、郑商所正积极与各行业协会开展合作,吸引相关行业企业学习了解基差定价交易的规则,以及相应的期货套期保值操作技巧 。
多位下游企业负责人告诉采访人员,当前要吸引企业加大基差定价交易力度以降低大宗商品采购成本,最大的挑战在于企业考核机制“跟不上” 。
“我们调研发现,尽管不少企业意识到基差定价交易的好处,但在实际操作环节,企业主仍关注期货市场套保操作是否盈利,而不是结合期货套保操作端、现货采购价格业务端综合评估基差定价交易与套期保值的得失,导致不少企业的大宗商品套期操作力度远远低于其实际的大宗商品采购风险敞口 。”前述期货公司负责人指出 。为了吸引企业日益加强期货套保操作与基差定价交易力度,他所在的期货公司将企业大宗商品原材料采购套保操作分成保值与增值两大部分,前者要求企业将大部分大宗商品采购风险敞口,基于保值与风险锁定原则进行套保操作,后者则允许企业通过滚动对冲等灵活操作,获取一定的套保操作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