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生是个小探索家


很多研究专家把混沌未开的宝贝与学富五车的大科学家们相提并论,曾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其实,还真是这么回事,探索欲望促使我“发现”和获得知识的过程,确实与科学家是一样的 。
行为描述
每次洗完澡后,妈妈都用一条雪白的浴巾包裹轩轩 。有一天换了干净衣服,妈妈没来得及把浴巾晾起来 。轩轩在屋里走动,不小心踩在浴巾上,发现浴巾上留下了黑印 。这是什么?她又踩了一脚,又一个黑印 。干脆两只脚都试试,果然两个黑印 。哇!太奇妙了!她接着踩、踩、踩……一会儿,妈妈过来了很生气:“谁把雪白的浴巾变成了大花脸?”轩轩听了妈妈的话却高兴地“咯咯”笑个不停 。
心理分析
研究发现,婴幼儿的知识并不是父母耳提面命传授的直接结果,而是自己积极主动建构的成果 。这就是说,任何外来的知识宝贝都不“认可”,只有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探索,与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对上号”了才会“认可”外界教给他的知识 。
所以,孩子天生都有探索事物、研究问题的倾向 。例如,妈咪刚刚警告宝贝:“不要往地上洒水,要不然地上就湿了 。”果真是这样吗?那得试试看!于是,他“故意”往地上洒水,然后还在地上踩一踩,检查地上是不是确实湿了 。他可能要反复“实验”很多次,最后发现是同一结果,他才会真正把这个“研究成果”定位为一个可靠的知识 。可见,宝贝最初获得知识是一个“研究”过程,就像科学家一样工作 。
心理疏导策略
【孩子天生是个小探索家】1.把宝贝看成科学家而不是学生
也许你很难把混沌未开的宝贝与学富五车的大科学家相提并论,但宝贝的“发现”和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与科学家一样的 。首先,他像科学家一样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凡事爱探讨个究竟,而不像普通成人懒于质疑和思考;其次他不接受现成的知识,非得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反复尝试才会真正认可,就像科学家依赖实验、尊重事实、求得真知一样;最后他像科学家一样善于“超越自己”,如果发现下次实验结果与以前不同,他很可能就会推翻以前的结论 。可见,父母好心灌输的知识他基本上“不领情”,除非自己验证出来可靠的成果 。所以,父母不要过度“教”宝贝,要尊重他像科学家一样获得知识的过程 。
2.着重关注宝贝的探索过程而不是结果
宝贝生而具有的这种研究热情和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弱 。虽然后来知识积累的速度和广度可能呈几何级数增长,但“研究意识”却越来越淡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少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在观念上把宝贝当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在做法上鼓励他被动听讲、背诵和练习,在评价上聚焦宝贝获得知识的结果,而不在乎他是否是通过优良方式获得了这些知识 。也就是说,不太关注宝贝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
3.尊重宝贝玩耍即学习的方式
没有童心的父母总会认为宝贝在故意捣蛋,然后没有一点回应地收起浴巾放进洗衣机里,或冷淡地看一眼说:“以后不许乱踩!”其实,宝贝的最初动机并不是捣蛋和破坏,而是探索 。如果一个人渐渐成熟了,并也渐渐丢掉了童心,那他就是一个标准的成年人;如果一个人心智成熟了,并还保留住了童心,那他可能是一个很富有天分的成年人 。例如毕加索,他虽然谙熟绘画技能,但是未泯的童心成就了他的辉煌事业;例如爱因斯坦,他虽然精通现代物理学的奥秘,但是孩童般的想象力让他走到物理科学的巅峰,他还深有感触地留下一句旷世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 。”可见,如果父母帮助孩子留住他生而具有的研究激情,实际上是帮他留住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