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特意给孩子安排挫折教育


我以为,挫折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留心,都可以从中获得教育 。小时候,孩子看见别人有的东西,他都要,但这不可能 。于是就哭 。这就是挫折 。如果父母处置得当,孩子哭后懂得他的要求并不是都必须满足,就懂得了一个道理 。这就是挫折教育 。长大以后,失意、失望、失落,凡是愿望不能达成的,都是挫折 。生活中什么都会缺,唯独挫折不会缺 。
问题在于抓住机会,而不必特意设置 。事实上,也不是引起挫折的事件越大,教育越深 。因为大不大不取决于事件本身,而取决于当事人的感受 。在心理学中称“心理事件” 。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当事人的心理可能倒是件大事 。鲁迅曾经被一个三轮车夫所震撼,就是一例 。人们常常会因生活中的小事所顿悟,就是说,这些小事在他的心里是大事 。
故意设计的挫折教育很难顾及到“心理事件”的效应 。所以我认为,如果存在挫折教育的话,不必特意安排,但应抓住机会 。



父母就是孩子的“生活教练”
怎样说“不”能避免伤害孩子



在“国际心理创伤治疗连续培训项目”的外国专家中,索桃丽更像一位慈祥的老奶奶 。她的确是一位祖母,但也是一位儿童精神治疗专家 。在德国一家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治疗医院,索桃丽当了十几年院长,她的医院里有很多受过心理创伤的孩子,小的3岁,大的18岁 。“不仅如此,在那些需要治疗的成年人中,也有许多人小时候受过伤害 。
”索桃丽说 。
索桃丽把对儿童的暴行分为三种:躯体暴力、性暴力和情感暴力 。“躯体暴力总是和情感暴力连在一起 。
一个孩子挨打时不仅仅是躯体疼痛,受到鞭打的还有灵魂 。”
和躯体暴力、性暴力比起来,情感暴力会隐藏的更深,持续的时间更长,更难以避免 。“很遗憾,在情感暴力中,妈妈常常扮演重要的角色 。不管多好的母亲,都可能对孩子施加情感暴力 。比如,一个追求完美的妈妈,当孩子哭个不停时,就会感到很挫败 。处在这种情绪当中,她就可能对孩子吼叫或者重重地把孩子扔在床上 。
这就是情感暴力吗?就会使孩子产生心理创伤吗?
索桃丽告诉我们,人际间的沟通,只有10%通过语言,其他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信息传达的 。因此,即使是新生儿,也是非常敏感的,可以从妈妈的语调、动作中感受到自己是否被接纳 。如果情感施暴持续发生,就好比用小刀一刀刀地割孩子 。小小的创伤累积起来,也会对人造成伤害 。索桃丽比喻说,躯体的创伤不治疗会得败血症,情感的创伤也会让人得心理败血症 。
怎样才能避免对孩子造成情感伤害呢?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让父母头疼,而且也是不对的 。
作为一位母亲和祖母,索桃丽也面对过这样的尴尬和冲突 。
有一次,她和女儿带着5岁的外孙女到西班牙度假 。
在一家商店里,外孙女非要买滑板,但妈妈说:“你已经有两个了,不能再买 。”小女孩一下就躺在地上尖叫起来:“我就要,现在就要!”索桃丽说:“作为一个儿童精神心理专家,我感到十分羞愧,我就走出去了 。”在外面站了一会儿,索桃丽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就进去对外孙女说:“我知道你很伤心,很生气,有的时候生活就是这么让人沮丧 。
不过我有个好主意,你愿意试试吗?”小女孩觉得外婆理解她,又想尽力帮自己,就停止了尖叫 。索桃丽说:“你想要滑板,可我和你妈妈都不愿意给你买 。我们可以到别的商店看看,有没有商店愿意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你 。”小女孩高高兴兴拉着外婆的手来到另一家商店,外婆把她介绍给售货员,问是否能满足孩子 。售货员说“不,我们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