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学”,无奈的选择( 二 )


徐雪金并不否认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 但他觉得要依循孩子成长的规律 , 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 。女儿现在7岁 , 在他看来 , 这个时期应该首先培养孩子的运动能力和对世界的好奇心 。
每天早上晨练以后 , 他便带着孩子去公园里玩 。“想玩什么就玩什么 。”他认为 , 这样可以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 。知识的学习 , 目的主要是认字 。他觉得要先给女儿这样一个工具 , 然后让她自己按照兴趣去读书 , 培养理解能力 , 等到了八九岁 , 有较好的逻辑理解能力的时候再学数学 。
现在他也会带女儿去学钢琴 。学了两周后 , 孩子觉得不好玩了 , 他们又去学画画 。“她想学什么 , 我就带她学什么 。”徐雪金表示 , 在这个阶段 , 他就是帮助女儿找到她的兴趣和天分 。只要培养起女儿对知识的兴趣 , 她自然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径去学习知识 。
“这是一个持续改革的过程”
不过 , 徐雪金这样的教育理念并不容易赢得家人的理解 。
老一辈提出 , 适应学校压力 , 也是一种能力 。他这样做 , 等于把孩子关进了温室 , 孩子长大后 , 难以适应社会 。
很多家长并不认为孩子长大后与社会接轨会有问题 。
“一个有强大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的人 , 在哪儿都能很好地生存 。”姚景海说 。
但是 , 如何与现有的教育制度接轨 , 是不少家长面临的实际问题 。
有一些家长并不打算让孩子再回到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去 , 从一开始便采用全英文教材 , 按美国的教育标准来培养孩子 , 准备让孩子将来直接申请美国大学 , 还有一些家长打算等孩子大一些再让他在中国读高中或大学 。除了学籍、升学报考等问题 , 一些家长也隐约担忧孩子的抗压能力和应试能力 。
让孩子在家上学的家长们很难绕开的一道门槛 , 是制度上的潜在风险 。
中国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 , 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 , 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否则 , 对孩子的父母或其法定监护人要“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 , 责令限期改正” 。
而家长之间的互助组织 , 尤其是由此发展而成的私塾、学堂 , 不少在出资、管理机制上已经具备私立学校的雏形 , 却无法被现有的民办教育体系所吸纳 , 随时可能踩上“非法办学”的红线 。
对于在家上学的种种模式 ,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 , 法律不敢开这个口子 。”
在西方国家 , “在家上学”的实践已有数十年 , 这已成为美国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种教育模式 。美国也建立了完善的制度 , 督促家长、提供服务 。
20世纪80年代美国各州就纷纷制定了特别法案 , 规定家长可以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 , 但政府有权对其进行监督 , 比如孩子每年都要接受教育水平的考试 , 并对家长、教师等资质进行了严格规定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 , 立法不仅仅要规范学校、家庭、教师的行为 , 更要规范政府行为 , 同时可给在家上学的孩子在升学、考试方面更多的权利性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