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学”,无奈的选择

自称“全职奶爸”的徐雪金 , 带着孩子在家上学已有两年 。这个目前在瑞典有生意的义乌商人 , 每天除陪伴一双子女 , 大多数时间泡在他的网站上—“在家上学联盟” 。
广州、深圳人数最多
徐雪金让女儿回家上学的念头萌生于2009年 。他发现女儿在幼儿园过得很不快乐 , 因为幼儿园有太多的规矩约束 , 一旦女儿做错点什么 , 就会招来老师的斥责 。
心有不甘的徐雪金接触到一个新概念—“在家上学” 。这种在美国已经践行多年的教育模式 , 在徐雪金看来十分值得探索 。于是他把生意交给妻子打理 , 从女儿读一年级开始 , 便和女儿一起回家 , 在家上学 。
扬州新东方外国语学校的老师姚景海在女儿读一年级时 , 也做出了让女儿回家上学的决定 。不过 , 他女儿非常喜欢学校 , 也很适应校园生活 。而女儿就读的新东方外国语学校已对传统教育模式做出不少突破 , 但在姚景海看来 , 这还远远不够 。
“大班制的教学 , 很难给女儿自主学习的机会 。”姚景海举例说 , 女儿数学很好 , 总觉得学校教得太浅;女儿的字写得不好 , 却没有专门的时间来练习 。
两年过去 , 最初只想试试的女儿“越来越有感觉” 。姚景海的不少朋友受他的影响 , 也将孩子领回家上学 。
2010年12月 , 徐雪金创办了“在家上学联盟” , “联盟”里践行“在家上学”的家长 , 有高级知识分子、公务员、普通教师 , 也有农民 。他们让孩子回家上学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家庭是因为有宗教背景 , 希望给孩子一个不同的价值观;有的因为孩子与校园生活格格不入 , 被老师视为“问题学生”;有的家长对现行教育体制极度不满 , 不愿意让孩子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
这些家庭大多分布在沿海的大城市 , 其中广州和深圳最多 。
“她想学什么 , 就带她学什么”
孩子们回到家后 , 首先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学什么、怎么学 。
在姚景海看来 , 中国的传统教育从内容、形式到评价体系都十分落后 , 但也并非毫无可取之处 。他依然参照学校的学科设置为女儿安排课程 。不过 , 在教材的选择上更加谨慎 。
以语文为例 , 姚景海对现行语文课本的评价是“幼稚”甚至“弱智” 。
一些课文里传达出来的价值观 , 让他担忧甚至生气 。他采用官方教材让女儿练习听写、识字等基本功 , 阅读教材则选择了一些家教经典书籍 。他教育孩子如何面临人生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 , 包括金钱、爱情、失败、生死等问题 。他认为 , 这是对孩子的哲学启蒙 。
女儿在家上学的整个过程以自学为主 。姚景海认为 , 孩子应该是学习过程的中心 , 家长要做的就是支持她 , 帮她选择最好的教材 , 一起探索学习的方法 。
【“在家上学”,无奈的选择】让姚景海满意的是 , 女儿通过这两年在家上学 , 形成了很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 学习的强度和进度也远远超过了学校教育 。“她已经具备了终身自我学习的能力 。”他说 。
相比较而言 , 徐雪金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突破更为彻底 。在他眼中 , 在家上学绝不是把学校的那一套教育方法搬回家 。他采用了一种“反学校”教育方式 , 无所谓课程 , 也无所谓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