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早期教育个案-杨梅酒( 三 )


小人儿问:“后来呢?”
“没有了,完了 。”
不满意:“太短了,你把它搞长一点!”
妈妈苯,没有别的办法,只好从头再来一次 。
刚念完第一段,小海豚插嘴提醒:“该说小熊了 。”念完以后,小海豚又建议:“说小猫吧!说小狗吧!说企鹅吧!……”妈妈就按他的主意改上几个字 。
唉,好端端一首诗,生生被咱们弄成了注水肉 。
小海豚,两岁九个月
主题:什么老友,很高的高人啊,看人家
作者:杨梅酒 发表日期:2006-03-07
    这段话说的:你想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就得学习世界上各式各样的文化,只有对东西方文化都有了解,才能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好与不足 。否则就会不识庐山真面目 。    我是乱翻了好些书,想了好一阵子才想明白的 。        关于那个“精”和“杂”我也有点小看法 。    要尽可能的给孩子多提供“精品”,是大有道理的 。吃过了好的当然不爱吃劣质食品,看了精品是什么样,有了好品位,就能在自己做选择的时候分析辨别,自动筛除掉劣质读物 。    在提供精品的前提下,“杂”的才能成为有益补充 。翩翩也看还珠格格,可看完了回头人还接着看《水浒》呢 。那是因为有看过“精品”的底子啊 。不然一味的格格下去,还能成长为现在的翩翩吗?许多人都有阅读的爱好,看得不少,但看来看去都是消遣的东西,受益有限 。如果能尽早接触更优秀的东西,建立更高的品位,恐怕不会这样 。    我同意孩子的接触面应该大,但是大也得挑挑啊,看小说有顶尖的作家,看科普有优秀的作品,看曲艺演出有保留节目和一流演员,看电影有高水平的制作,这么多选择,时间该花在哪里,显而易见 。    总之,俺觉得:在保证“精品”供应的前提之下,还珠格格之类的可以作为补充,看看无妨,但决不是重点 。        我不太同意说精品不能直接吃,非得踩着“杂”的梯子才能够着 。关键是要找到适合孩子理解能力范围以内的精品 。
主题:看了阿迪妈妈的回忆,也想起自己早期阅读的经历
作者:杨梅酒发表日期:2006-03-08 16:49:37 [表状]
我出生在工人家庭,家里没有“藏书”这回事情 。不过父母比较重视对我的教育,他们知道“读书”是好的,上幼儿园时就给我订了《小朋友》(这是我的第一本书,第一次拿在手上的情形犹在眼前)和《看图说话》,启发了我对于阅读最初的兴趣 。这些杂志留存下来,再加上别人给的,偶尔买的几本小人书,就是我学前全部的阅读内容 。现在回想起来少得可怜,也没有什么“好”东西,但在当时,在我们生活圈子里,已经算特别奢侈了,还记得好些邻居阿姨摸着我的《看图说话》说:“你妈妈真舍得啊 。”
上小学以后,这些书都被爸爸妈妈收进一口小箱子,搁在最高的柜子顶,担心看“闲书”影响我学习 。有一次我发烧在家休息,趁大人都上班的功夫,从床上爬起来,拉出抽屉当梯子,踩着爬到高处取下小箱子 。摊了一床的小人书,看得不亦乐乎 。爸爸妈妈回来吓了一跳 。结果是他们把我的书都送给表弟表妹,不留在家里了 。
我成了一个喜欢看书,没有书可看的小孩 。每学期刚开始,一拿到新课本我就马上把《语文》从头到尾看一遍,能高兴上好几天 。偶尔也能从同学那里借来好书,比如四年级时,借到恩德的《毛毛》,反复看了几遍才肯还,听说是她爸爸给买的,我羡慕了好久(有孩子以后,我搜罗了所有能买到的恩德的作品,其实是买给自己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