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强度弱宝宝的呵护原则

摘要:反应强度弱宝宝的呵护原则,反应强度低的宝宝,常常喜怒哀乐不形于色,外在表现不明显,因此有什么需求也很难被父母发现,对反应强度低的宝宝,父母要特别注意,多加留心 。因为对这类宝宝来说,有时候即使遇到的刺激比较强烈,他也..
反应强度低的宝宝,常常喜怒哀乐不形于色,外在表现不明显,因此有什么需求也很难被父母发现,对反应强度低的宝宝,父母要特别注意,多加留心 。因为对这类宝宝来说,有时候即使遇到的刺激比较强烈,他也只会出现轻微的反应,因此宝宝一旦有些微不适的反应,家长要立刻响应,搂着他引导他说出原因,然后帮他解决 。如果总是忽略宝宝的反应,久而久之,宝宝就会以为大家都不关心他,没有人爱他,性格变得比较自卑、孤僻、敏感 。对反应强度低的宝宝,也可引导他以语言或图画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把想法或感觉埋藏在心里 。试着了解宝宝真正的需要,不要因为宝宝不明显的表示,就以为宝宝的需求可有可无,同时认真看待宝宝的抱怨 。
● 顷注加倍关心
如果家中的宝宝反应强度比较低,家长就要多加留心,经常观察宝宝是不是有什么变化,因为这类宝宝就算有什么事情,也表现得很“低调”,家长如果不注意观察就会忽略他的需求或者感受 。给这类宝宝更多的关心,随时了解他们的感受,适当满足他的需求,这样才不会让宝宝越来越“沉默” 。
● 让宝宝试着表达情绪
如果宝宝的反应强度比较低,总是把情绪隐藏在心里不愿意表现出来,或者不知道怎么表现出来,家长也可利用不同颜色的图卡或是表达不同情绪的娃娃,让宝宝试着表达自己的情绪 。同时,让宝宝了解,他的决定也是重要的(间接鼓励宝宝表达自我情绪) 。待宝宝长大一点后,家长不妨多陪宝宝聊聊天,以自然的方式增加互动,让宝宝慢慢表达自己的想法,千万不要一开口就正襟危坐,用“我告诉你,这个应该是……”的严肃方式,如此反而容易造成宝宝心理上的退缩 。如果总是不让宝宝表达自己的情绪,时间长了,宝宝压抑的心思越来越多,性格也会越来越“安静”,有什么事情都不表现出来,即对宝宝的成长不利,也防碍了亲子沟通 。
● 不要对宝宝要求过高
对反应强度弱的宝宝,父母的要求也不要过分苛刻,一定要求宝宝要用高调、热烈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感受,宝宝可能习惯以低调的方式表达情绪,不可能一下子就调整过来 。0~1岁的宝宝,父母要随时注意其需求及反应,如果觉得他此时的反应强度比较低,可以慢慢通过后天的环境调整,而不是要宝宝马上就按照你的期望表现 。
● 多注意宝宝的反应
宝宝以不强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低调”处理他接受到的刺激,其实在很多时候是不错的方法,如不会让父母有很紧张、很着急或者很生气的感觉 。但是面对这样的宝宝时,父母就要敏感一点,多观察宝宝,才能了解宝宝的需求及反应,及时满足宝宝心理和生理上的要求,不会忽略了宝宝 。
● 机会教育
如果宝宝反应很弱,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没有太大的表现,或者心里明明有很多想法或感觉却不表现出来,家长要多开导宝宝 。宝宝每次出现状况时,家长最好都能立即处理,这样可以让宝宝在一次一次的学习中加深印象,并且修正宝宝的观念,让他知道,有些事情表现的“夸张”一点才能让爸爸妈妈更快注意到,然后问题才能得到解决,否则自己忍得很辛苦,爸爸妈妈却没有发现,当然也帮不了自己 。
新生命的诞生,对夫妻来说即是喜悦也是一项挑战 。在陪伴宝宝成长的过程中,夫妻双方当然免不了遭遇瓶颈、无法顺利掌握宝宝需求的时候,无论是反应强度高的宝宝还是反应强度低的宝宝,父母在照顾的时候都会出现分歧,如为搞不懂反应强度低的宝宝到底要什么生气,为反应强度高的宝宝的过激行为生气……如果只是一味地生对方的气,不仅无法安抚宝宝的情绪,夫妻俩人间的感情也会深受影响,这个时候,就需要夫妻双方相互体谅了,毕竟,大家的共同目标是一致的 。爸爸妈妈要告诫自己,照顾宝宝绝非单方面的责任,扮演彼此最体贴的角色,方能给宝宝最好的照顾,也不影响到温馨的家庭氛围 。正如所谓“脾气难改,秉性难移”,作为生长发育中的儿童,先天遗传的气质类型是确定了的,不易改变 。但专家指出:儿童的发展倾向和结果则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培养、环境因素影响和自我锻炼,是具有可塑性的 。所以,父母要针对自己孩子的气质特点,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发展其气质类型中的优势部分,克服不利因素,使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