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起摔倒的宝贝

【扶起摔倒的宝贝】摘要:扶起摔倒的宝贝 , 妈咪带着1岁半的乐乐在公园里玩 。乐乐对公园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 , 一会儿摸摸地上的小草 , 一会儿又迈着摇摆的步子跑去拍拍粗壮的大树 , 兴奋、快乐极了 。就在乐乐要跑去看一只落在草地上的喜鹊时 , 不小..
妈咪带着1岁半的乐乐在公园里玩 。乐乐对公园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 , 一会儿摸摸地上的小草 , 一会儿又迈着摇摆的步子跑去拍拍粗壮的大树 , 兴奋、快乐极了 。就在乐乐要跑去看一只落在草地上的喜鹊时 , 不小心被地上的一个小石子绊倒了 。“啪”的一声 , 乐乐的整个身体都趴在了地上 。可能是摔疼了 , 乐乐哭了起来 。坐在一旁的妈咪见此并没有立即跑去扶起他 , 而是来到乐乐身边 , 鼓励乐乐自己站起来:“乐乐不哭 , 乐乐是小男子汉 , 摔倒了要自己站起来 。”乐乐听了妈咪的话 , 一边哭一边努力自己站起来 。
专家透析:
受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理念的影响 , 妈咪的这种做法现已被大多数家长所接受 。例如 , 如果孩子摔倒了 , 西方父母不会去扶他起来 , 而是让孩子自己爬起来 。这种教育方式的目的是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 锻炼他们的自立能力 。
在中国 , 传统的做法是 , 如果孩子摔倒了 , 家长会立即跑上去把他扶起来 , 并说一些安抚孩子的话 , 哄住因摔倒而哭闹的孩子 。与国外的方式相比较 , 这样做确实容易削弱孩子的独立性 , 让他们对父母产生依赖心理 。但我国的传统方式也有其值得家长们汲取的优点 , 在孩子摔倒或需要帮助时给予即时的关爱与帮助 , 可以让孩子的心理得到安慰 , 感受到来自家长的关爱 , 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爱心 , 让他们从小学会关心他人 。
经过这几年的变化 , 孩子的独立性在学习国外经验的这种做法中得到了提高 , 自立能力也加强了 , 但媒体的一些报道及调查表明 , 孩子的性格越来越趋于冷漠 , 不太懂得关心他人 , 比较缺乏同情心 。所以建议家长不妨在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性与自立能力的同时 , 也结合我们的传统做法 , 给孩子足够的关爱与帮助 , 让孩子在充满爱的氛围中身心健康地成长 。
所以 , 在宝贝摔倒的时候 , 父母最好酌情处理 , 如果宝贝摔得不重 , 那就鼓励他自己爬起来;如果宝贝确实摔得比较重 , 哭得比较惨 , 扶他起来 , 给予一定的安抚也是必要的 。
指导专家/刘佳(小百灵潜能开发中心心理学博士)
文/思瑞 编辑:任丽萍
早教新知
模仿——培植同情心的最佳途径
同情心是人类一种十分美好的感情 , 也是人际交往中应该具备的条件之一 。研究表明 , 宝贝天生就具有同情心 , 当宝贝还很小的时候 , 看到别人哭 , 他也会委屈地哭 , 一副感同身受的模样 。
宝贝的同情心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形成的 。如果家人常对周围的人包括宝贝自己表示同情 , 当别人遇到麻烦和困难时乐意给予帮助 , 那么宝贝就会从小耳濡目染 , 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 学会模仿成人的行为 。比如 , 看到别的小宝贝摔倒了 , 宝贝会试图把他扶起来 , 或者把自己的玩具给他玩 , 来安慰摔倒的宝贝等 。相反 , 如果父母对周围的人缺乏同情心 , 或者为了培养宝贝的独立能力与抗挫折能力 , 在宝贝遇到困难时不给予宝贝任何帮助 , 那么因为缺乏模仿的榜样 , 宝贝与生俱来的同情心就会随之消失 , 长大后也会比较冷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