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飞了这么久才到?落火之后做什么?设计师揭秘天问一号( 二 )


“这是整个任务中风险最高的一步 , 着陆过程无法由地面实时控制 , 只能靠天问一号自主完成 。”王闯告诉采访人员 , 进入火星大气层以后 , 天问一号首先借助火星大气进行气动减速 , 克服超高速摩擦产生的高温、气动带来的姿态偏差等挑战 , 将约2万千米/小时的下降速度减掉了90%左右;紧接着 , 天问一号打开降落伞 , 进行伞系减速 , 当速度降至100米/秒时再通过反推发动机减速 , 由大气减速阶段进入动力减速阶段 。距离火星表面100米时 , 天问一号进入悬停阶段 , 精准避障、缓速下降后 , 着陆巡视器在缓冲机构和气囊的保护下稳稳降落在火星表面 。
难中之难是降落伞 。“超音速降落伞是减速技术中难度最大的环节 , 天问一号在使用降落伞时要保证在超音速、低密度、低动压下打开 , 而这个过程存在开伞困难、开伞不稳定等问题 。”王闯说 , 由于火星大气稀薄 , 研制人员设计了具备高效减速性能的探测器气动外形和防热结构 , 同时采用了更轻量化的防热材料 。
虽然此前我国已有月面着陆经验 , 但这次天问一号火星软着陆任务更艰难 。“地面站与探测器间通信是通过无线电波实现的 , 传播速度每秒约30万千米 。月球到地球的平均距离是38万千米 , 所以月球探测器与地球通信时几乎感觉不到延时 , 但地球到火星之间的距离是变化的 , 最近时约5500万千米 , 最远时可达到4亿千米 。”郑永春告诉采访人员 , 由于距离远 , 地面与火星探测器的通信面临最长接近20分钟的延时 , 科研人员无法随时控制探测器 , 考验前所未有 。
“我国首次实施火星探测任务 , 没有火星环境特别是大气等参数的一手数据 , 相当于在一个完全未知的环境步步摸索 , 难度可想而知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设计部火星巡视器总体主任设计师陈百超说 。
【为何飞了这么久才到?落火之后做什么?设计师揭秘天问一号】在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落火前一天 , 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评论文章 , 称“祝融号”火星车着陆是对中国深空探测能力的最大考验 。报道还援引意大利博洛尼亚射电天文研究所行星科学家罗伯特·奥罗塞的话:“这项任务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 因为他们一次就完成了美国宇航局花了数十年才完成的任务 。”
落火后做什么?
将依次开展对着陆点全局成像、自检、驶离着陆平台并进行巡视探测
到达火星不是目的 , 尽可能获得有效科学探测数据才是目标 。接下来 , 火星车将依次开展对着陆点全局成像、自检、驶离着陆平台并进行巡视探测 。
天问一号总共携带了13种科学仪器 , 能照相 , 会测物质、测环境、测地质、看气象 , 坐拥“百般武艺” 。火星车和环绕器共同肩负科学探测使命 , 主要涉及火星空间环境、地表形貌特征、土壤表层结构等研究 , 将为中国带来火星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
火星车高1.85米 , 重量达240公斤左右 , 装有4个“蝴蝶翅膀”——太阳能电池板 , 6个轮子均是独立驱动 , 是辆不折不扣的“火星六驱越野车” 。车上载有6种科学仪器 , 包括多光谱相机、次表层探测雷达、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火星表面磁场探测仪、火星气象测量仪、导航地形相机等 , 此外还有避障相机、监视相机等诸多工程仪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