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培训课,育儿先育己



怕生、任性、好动、焦虑,如今的孩子总是面临许多困扰 。仔细想想,我们小时候其实或多或少地也面临过相同的问题,但不同的是,当时我们迈过这道坎好象很容易,而现在的孩子却很难自我扭转这样的思维和心理 。
试着上几堂有针对性的亲子课吧,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同时,父母的许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父母也许会发现:原来自己比孩子更需要亲子课 。
“亲子培训课”上的老师的一席话,说中要害:“我们自己的父母,普遍不懂教育学和心理学,家中又有两到四个孩子需要养育,所以他们不会在某一个孩子身上放太多的关注,也就是说,他们不会给我们这样的暗示:‘这孩子怎么这么特别啊,他太与众不同了 。’他们会安慰自己:‘也许大了,孩子的这些毛病就自然改了 。
’父母不给我们压力,孩子的扭转过程就比较自然 。
现在的家庭就只有一个孩子,妈妈们都声称自己从育儿权威书刊上取过经,可她们一发现孩子有什么‘异样’就显得很紧张,有时甚至比孩子还焦虑,至于怎样去扭转呢,心里又没有底,常常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孩子见了父母的样子,无所适从也就理所当然了 。也就是说,不得法的关注比完全不关注还要糟糕……
教育家傅清然说,这一类妈妈也许就应该带孩子去上“亲子课”,因为,怎样合理地去帮助孩子,解决他们现阶段的问题,这是需要学习的 。无论妈妈们有过怎样的教育背景,她在这方面,可能都是一个门外汉 。
亲子课为母子间、妈妈和妈妈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提供了一个多元的沟通渠道,也许你会发现,就像每一枚硬币都有反面一样,孩子的“另类”行径,往往昭示着他有别样的天赋……上过亲子课,妈妈们获得的,除了平静,还有耐心 。
对付怕生:强行突破“心理距离”并不可取
卜娟的孩子三岁半,最大的问题是特别怕生,不管是家里来了亲友还是被带到父母所在的公司去,对他人的亲近行为都避之不及 。偏偏妈妈喜欢“强力扭转”女儿的这种“社交恐惧倾向”,常强迫女儿去主动对人表示友善,也鼓励同事和朋友来对女儿表现亲昵,比如,“让叔叔抱一下好不好?”“就让阿姨亲一个嘛!
”小女孩会发出受辱式的尖叫:“不!别碰我!”而大人们只当是玩笑,“强行突破”之后,小女孩会一整天都气鼓鼓,而且一看到“非礼”过她的叔叔阿姨就掉过脸去,眼中含泪 。
“亲子课”上的情境教育
亲子培训中心会把所有怕生的小孩集中到一个班上课,并让所有出席的妈妈互换小孩,由妈妈亲身扮演“陌生人”的角色 。在场景练习中,老师指导说,“不要一开始就试图突破孩子的‘心理距离’” 。

12 3 4 5
春季晨练,创造活力宝宝
对孩子提一个简单要求



方面的天赋 。因此,一开始表现出的戒备和矜持并非坏事,而是孩子甄别交往对象的一个过程 。
不要一上来就试图与孩子进行身体接触,而是蹲下来(这一姿势很重要,可以保证双方的眼神交流,让孩子觉得你是尊重她的),仿佛不经意地跟孩子请教玩具的玩法,请教她为何把太阳画成紫色等等……所谓的亲密感,正是在游戏中形成 。
一会儿,孩子就与别人的妈妈玩得有声有色了 。这时,老师适时地暗示孩子的妈妈,“你可以对孩子与阿姨的亲密表现出一点点嫉妒,不要做过头哦!你会发现这对孩子的对外交往反而起到推动作用 。”可以合理地利用小孩特有的逆反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