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每年有超过五百万人口接受HIV病毒筛查

除了病毒筛选普及程度的提高和参与的卫生部门的增多 , 易感人群对艾滋病筛选接受程度的提高 , 也是感染筛选制度在早期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这得益于法国社区的矫正工作人员和社会工作者 , 在应对易感人群的复杂问题时 , 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 , 有能力积极地开展辅导服务 。

艾滋病毒感染者(HIV)和艾滋病患者(AIDS)能活多少年?这是一个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 。短则几个月 , 长则几年或十几年 。人们对于艾滋病的常见认识一度是:患上艾滋病就意味着死亡 , 艾滋病等于“超级癌症”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 哪怕是在医疗条件最好的国家 , 艾滋病患者的存活年限最长的只有七年 , 在医疗条件落后的非洲国家 , 患者存活概率自然相对低得多 , 往往在感染病毒后的很短时间内 , 因为免疫系统缺陷导致的各种并发症而死亡 。
然而 , 随着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 人们逐渐意识到 , 得了艾滋病不等于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 最不济的就是“死缓”;“无期徒刑”也成为越来越普遍的可能情况 。


1996年之后 , 由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提出的“鸡尾酒疗法” , 明显地改观了艾滋病毒感染者的预期寿命 。应用于临床后 , 有70%~80%的病人体内病毒随着治疗下降 , 科研同时证明这些感染者的平均预期寿命可达二十四年 , 这便意味着艾滋病毒携带者的存活年限可能比癌症病人还要长得多 。随着“鸡尾酒疗法”中配方药物的持续改进和升级 , 艾滋病已经在国际上被公认为不再是“迅速死亡的绝症”;反之 , 只要能采取合理的药物治疗 , 它便有望成为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病一般的“慢性疾病” 。


尽管“鸡尾酒疗法”成效显著 , 但也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对早期艾滋病病人相当有效 , 但对中晚期患者的帮助不大 , 因为这些病人的免疫系统已被艾滋病毒不可逆性地破坏了 。而且这些中晚期病人住院后 , 往往会增加罹患肺结核等多种传染病的风险 , 加重医疗系统的经济负担 。因此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 , 从艾滋病的治疗转向对艾滋病感染者的筛查和早期治疗 , 打响筛查艾滋病的公共卫生战役 。


以法国为例 , 每年有超过五百万人口接受HIV病毒筛查 , 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 , 筛查普及率位居欧洲第二 , 仅次于奥地利 。这么高的艾滋病毒感染者的筛查率 , 不仅得益于政府的大力倡导和免费的疾病筛查费用 , 也得益于形成了一套“日常普遍筛选”和“目标人群重点筛选”相结合的疾病筛查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