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房里的故事:分娩大过天( 二 )


发生在上个世纪中叶的事居然如此离奇无知 , 这令我们不由得好奇 , 妇女的分娩是怎么度过的呢?
鲜为人知的分娩史
古代 , 犹如“鬼门关”
从前生孩子没有去医院的习惯 , 产妇待在家中 , 分娩时只能找“接生婆” 。家里条件较好的大户人家请以接生为专职的“稳婆”(因为她是站在产妇身旁等待 , 希望能稳定产妇情绪 , 并且顺利接生 , 故此命名);而家庭贫穷的就只能由家里中老年妇女或热心的女邻居来充当了 。由于旧时妇女地位很低 , 她们的文化水平和医学知识可想而知 。她们所能为产妇做的不过是叫产妇用力、接住孩子、剪断和结扎脐带、擦洗血迹等 , 根本没有消毒和无菌的观念 。所用的工具也特别原始、镰刀、柴刀等;扎脐带用土纺的棉线、麻线、麻丝等 。讲究一些的 , 最多是在使用前 , 把水烧开后洗一洗工具而已 。特别是在农村 , 接生方法愚昧得令现在的人难以置信 。
如果胎儿久生不下 , 稳婆们也知道是难产了 , 但她们是无法预测会不会发生难产的 , 至于难产的原因是什么就更加不知道了 , 因此当难产发生后 , 她们只能束手无策 。此时 , 她们中较有经验的稳婆 , 也只能为产妇压压肚子帮助用力;更普遍的做法是在观世音菩萨神像前 , 烧上三炷高香 , 祈求神灵保佑母子平安 。在这种条件下 , 产妇生孩子犹如闯“鬼门关” , 闯过了算你命大 , 闯不过就只有做“短命鬼” 。
即使不难产死掉 , 也有许多产妇在产后因遭遇产褥期感染(又称产褥热)而亡 。同时 , 新生儿的成活率也不高 , 主要死于破伤风杆菌经脐带感染引起的新生儿破伤风 , 因常在第七天发病 , 故又名“七日风” 。
据有关资料显示:1920~1930年 , 有近20万旧式接生员分布在全国各地 , 当时产妇死亡率高达14.9‰ 。
精彩推荐: 产程中的十大意外要警惕分娩小心四种危险胎位等待排气 如何防止肠粘连
导读:“哇!”一声啼哭 , 又一个新生命诞生了 。为了新生儿的到来 , 母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姑且不论十月怀胎的辛苦 , 单单是那短短几小时到十多个小时的分娩过程 , 就足以让人终生难忘 。
近代 , 感染率居高不下
随着西方医学传入我国 , 西医产科学也经历了创建、引进、不断总结的过程 , 渐渐摆脱了几千年来的黑暗时期 , 开始了新法(无菌)接生 。但由于未充分认识到引致感染的原因和无药可治 , 感染率一直居高不下 。直至1928年弗莱明发现青霉素 , 到近代各种抗生素的发展应用 , 方使感染得到较好的控制 。
在我国 , 由于幅员辽阔 , 偏远山区较多 , 特别是仍有很大一部分育龄夫妇顽固地坚持床头或炕头分娩的陋习;许多乡下接生员由于不能更新知识 , 无菌观念差 , 接生专业技术低 , 操作手法简单 , 接生场地简陋 , 因而时常造成“重则死 , 轻则伤(病)”的悲剧发生 。
现代“小菜一碟”到千奇百怪
解放后 , 由于政府的重视 , 加之我国的产科前辈克服重重困难 , 不断总结经验 , 学习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 , 发展完善了产科专业 , 到21世纪初 , 产妇因难产、大出血等而死亡的人数大大降低 , 死亡率比建国前下降了近25倍 , 新生儿的死亡率下降10多倍 。现在 , 正常的分娩对产科医生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