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分娩能否顺利的三个因素之产道篇


导读: 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 , 分为骨产道与软产道两部分 。骨产道 , 通常指真骨盆 , 是产道重要部分 。骨产道的大小、形状与分娩关系密切 。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 , 分为骨产道与软产道两部分 。
决定分娩能否顺利的三个因素之产道篇
(一)骨产道 通常指真骨盆 , 是产道重要部分 。骨产道的大小、形状与分娩关系密切 。
1.骨盆各平面径线 为便于了解分娩时胎先露部通过骨产道的过程 , 将骨盆分为三个假想平面 。
(1)骨盆入口平面: 有四条径线 。
①入口前后径 也称真结合径 。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岬前缘正中的距离 , 平均值约为11cm 。该径线是胎先露部进入骨盆入口的重要径线 , 其长短与分娩关系密切 。
②入口横径 两髂耻线间的最大距离 , 平均值约为13cm 。
③入口斜径 左右各一 。左骶髂骨关节至右髂耻隆突间距离为左斜径 。右骶髂关节至左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右斜径 , 平均值约为12.5cm 。
(2)中骨盆平面: 是骨盆腔内的最窄平面 , 有两条径线 。
【决定分娩能否顺利的三个因素之产道篇】①中骨盆前后径 耻骨联合下缘中点 , 通过坐骨棘连线中点 , 至骶骨下端连线间的距离 。平均值约为11.5cm 。
②中骨盆横径 也称坐骨棘间径 。在两坐骨棘之间的距离 , 平均值约10cm , 是重要的径线 。
(3)骨盆出口平面: 有四条径线 。
由两个以坐骨结节间径为其共同底线的三角平面组成 。前三角的顶为耻骨联合下缘 , 两侧边为耻骨的降支 , 后三角的顶为尾骨尖 , 两侧边为骶骨结节韧带 。
①出口前后径 耻骨联合下缘至尾骨尖间距离为9.5cm , 分娩时尾骨尖可向后移1.5~2cm , 使前后径伸长至11~11.5cm 。
②出口横径 即坐骨结节间径 , 平均约9cm , 是出口的重要径线 。
③前矢状径 由耻骨联合下缘至坐骨结节间径的中点距离 。平均长约6cm 。
④后失状径 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的中点距离 。平均值约为9cm 。
若出口横径稍短 , 而出口后矢状径较长 , 两径相加大于15cm时 , 一般大小胎儿可通过后三角区经阴道娩出 。临床上单纯出口平面狭窄少见 , 多同时伴有骨盆中平面狭窄 。两侧耻骨降支在耻骨联合下方形成一接近直角结构 , 称耻骨弓 。
2.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
(1)骨盆轴 为连接骨盆各假想平面中点的曲线 , 又称产道轴 。此轴上段向下向后 , 中段向下 , 下段向下向前 。具有一定屈度 , 分娩时胎儿即沿此轴娩出 。
(2)骨盆倾斜度 妇女直立时 , 骨盆入口平面与地平面所形成的角度 , 称骨盆倾斜度 。一般为60° 。若角度过大 , 常影响胎头衔接 。
(二)软产道 是由子宫下段、子宫颈、阴道及骨盆底软组织构成的管道 。
1.子宫下段的形成 子宫下段由子宫峡部形成 。非孕期时长约1cm的子宫峡部 , 于孕12周后逐渐扩展成为宫腔的一部分 , 至孕末期子宫峡部被拉长、变薄 , 形成子宫下段 。临产后宫缩进一步使子宫下段拉长 , 达7~10cm , 构成为软产道的一部分 。由于子宫肌纤维的缩复作用 , 子宫上段的肌层越来越厚 , 子宫下段被牵拉扩张越来越薄 。由于子宫上下段的肌壁厚薄不同 , 在两者之间的子宫内面有一环状隆起 , 称生理性缩复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