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肉类食品产业60年发展折射百姓生活变迁

【我国肉类食品产业60年发展折射百姓生活变迁】
 新华网山东频道9月6日电(采访人员王志、徐冰、刘宝森)从凭“肉票”定量买肉到“想吃就吃”,从过去年人均肉类占有量只有4公斤上升到现在的54.8公斤……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肉类食品产业从落后到快速发展,百姓肉类消费从贫乏到日益富足,我国肉类食品产业60年的发展历程折射出百姓生活变迁 。    5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肉类工业展览会暨第四届中国国际肉类食品文化节在山东青岛举行 。作为2009世界肉类组织第五届世界猪肉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展会上《中国肉类工业发展史1949―2009》的大型展览,从多个角度揭示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肉类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历程 。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在战火和废墟上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 。中国肉类食品产业也由此进入从未有过的发展时期 。    采访人员采访了解到,旧中国时期,经济极端落后,现代肉类食品产业几乎是一片空白,除上海、青岛、天津、武汉、哈尔滨等城市有几家机械化屠宰厂外,在全国基本上沿用原始落后的屠宰方式,由个体屠商和私人商户采用“一口锅、一把刀”的方式杀猪卖肉,卫生条件极差,市场供求和价格波动性很大 。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积极关怀肉类食品产业发展,国家就肉类食品产业发展给予了一定扶持,制定了促进猪、牛、羊、禽蛋的养殖、加工、疫病防治等方面发展的相应政策和指导意见,引领产业不断发展 。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肉类消费大国,为解决数亿人口的基本吃肉问题,1955年2月,我国开始实行猪、牛、羊、禽蛋商品“派养派购”政策 。在此后长达30年的时间内,我国肉类食品的流通一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营商业实行集中统一经营 。    如今,很多年纪大的人都还清楚地记得,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实行票(肉票)、证(副食本)制度 。当时全国对猪、牛、羊、禽蛋商品实行派购的同时,对城市、工矿区和县城居民实行计划分配和定量供应办法 。凭“票”买肉成为当时居民生活的一“景” 。    到1985年我国取消生猪派购后,全国多数大中城市还继续实行平价定量供应办法 。直至1992年实行市场经济后,随着畜禽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各地陆续放开肉类市场,才最终取消了平价定量供应 。    来自参加会议的中国肉类协会的数据,1949年,我国生猪、牛、羊存栏量分别只有5775.2万头、4393.6万头、4234.7万头,到1977年分别增长到29177.7万头、7039.8万头、16135.7万头 。与此同时,1952年全国肉类人均占有量只有5.95公斤,到1978年增加到9公斤/人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肉类食品产业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快速发展 。1981年,全国肉类总产量为1260.9万吨,1990年增长至2857万吨,2000年增长至6125.4万吨,2008年增长至7278.7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肉类生产国 。    中国肉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邓富江说,近年来,我国肉类禽蛋生产总量和人均占有总量稳步增加,肉类禽蛋交易规模不断增长,市场供给稳定充足,这些都充分反映出我国肉类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    在5日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肉类工业展览会暨第四届中国国际肉类食品文化节上,来自国内外的1000多家肉类企业踊跃前来参展 。展会上,双汇、金锣等众多中国知名品牌肉类企业为百姓带来了各种丰富的品种肉类 。    前来观展的青岛普通市民王建军说:“现在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仅早已不用为吃肉而发愁,而且品种越来越丰富,猪、牛、羊等各种肉一应俱全 。比如从一头猪身上,就能分割出几十种,而且吃得更安全放心了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潘耀国说,60年前中国人年肉类消费平均水平是4公斤,2008年全国人均肉类占有量达到54.8公斤,人均肉类占有量增长了12.7倍,肉类消费正由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高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各种精深加工的分部位冷却肉、小包装肉、半成品肉、熟肉制品消费比例逐渐上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选择无公害、绿色、有机猪肉,折射出百姓生活的变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