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帮助孤僻幼儿走出心理困扰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纲要》中要求幼儿园必须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审视我们的工作,似乎把幼儿安全、智力发展、身体发育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心理健康”象是一道远处的风景,看着它,想着它,却很少有人真正走近它 。
身处幼儿园,有心者不难发现,幼儿园除了许多聪明漂亮、活泼可爱的“小精灵”外,也存在着少部分的弱势群体,他们性格孤僻、不合群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呢?身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又该如何去帮助呢?在长期的幼教工作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

一、走近孤僻幼儿
在幼儿园里,几乎每个班都有一至两个甚至更多这样的孩子:整天低着头,不爱说话,不爱活动,大多时间喜欢一个人独坐,不愿意和别人交往,对教师和同伴有一种本能的抵触情绪,看起来令人心痛又着急 。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来自于家庭:
其一,家庭气氛不和谐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然而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意识到这一点,父母认为,只要给孩子吃好穿好,满足其物质需要,就“对得起孩子了”,他们并不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有的家庭夫妻双方性格不和,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闹,争强斗胜,苦了孩子 。硝烟过去接着冷战,不回家,不做饭,谁还顾忌孩子 。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精神紧张,惶恐不安,久而久之变得沉默寡言,难以合众 。
其二,教育方式不得当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更加迫切 。有的家长恨不能孩子一生下来就会说话,一上幼儿园就会写字,完全不考虑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少数人稍不满意就向孩子施暴,孩子情绪总在烦恼中,情感受到压抑 。胆小的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在同伴和教师面前不敢说话,与他认为能干的孩子产生对立情绪,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 。
其三,家庭结构的变化 。当前家庭结构由多子女变成独生子女,城镇居民又大多深居高楼,互相来往较少 。部分家长没有注意到这点,懒于带孩子出门走动,孩子与他们交往机会少,缺少小伙伴,常年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中,也会逐渐养成孤僻的性格 。
二、探究帮助措施
性格的不健全,必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 。当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时,都寄予了莫大的希望,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促进每个孩子健康发展,应当一视同仁对待每个孩子,关心爱护他们,特别是这些缺少朋友,性格孤僻的孩子,要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走出心理困扰,回复活泼烂漫的天性 。
1、营造轻松的环境 。鉴于孤僻幼儿的心理特征,当孩子从自己的小家走入幼儿园这个大集体时,应当考虑让他尽快适应群体生活 。首先是教师的态度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 。“严师说”已不再适用 。调查显示,几乎每个一个幼儿都喜欢亲切、和谒、爱笑的教师,象妈妈的教师给孩子安全感、信赖感 。其次是师生关系 。
教师不再是一个发号施令、布置任务者,应“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和孩子同唱同跳,无拘无束地对话,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可以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 。
感觉轻松、自由 。良好的环境使孩子向往、喜爱幼儿园生活,能够产生积极的心理因素,可以帮助孤僻幼儿走出第一步 。
2、提供表现的机会 。在听教师上课时,经常可见这样的现象:活跃孩子倍受关注,表演、游戏、提问轮到一次又一次,而孤僻的孩子无人问津,但越是这样就越是导致孤僻幼儿更加胆小孤僻,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关注特殊儿童的发展,把机会更多地留给他们 。可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耐心诱导孩子,鼓励他们大胆表现,并给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