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尔·卡丹的帝国( 三 )


人们相信皮尔·卡丹的设计永远是与众不同的,他的创造力永无止境 。
1981年,皮尔·卡丹又有一个惊人之举:他买下了巴黎协和广场旁边、皇家路上的"美心饭店" 。两年以前,他已经拥有"美心"餐室集团的控股权,可以使用"美心"这个名称经营餐馆了;随后,他又收购了27%的股份 。他买下"美心"这块金字招牌,不仅是要把它作为法国烹调业的一个光辉标志珍藏起来,更主要是用来招财进宝,变成一件能够产生高额利润的工具 。
他以这个商标经营各种食品,包括饼干、糖果、沙丁旦、果酱、香槟酒以及各种罐头,按照他的说法,他要把法国式的烹调和时装结合起来,作为法兰西文明的体现 。
皮尔·卡丹终究还是位艺术家,事业发展的同时,他还办了名为"卡丹场所"的综合文化中心 。它坐落在协和广场和总统府之间的加勃里埃尔街,面对香榭里舍大街花园 。这座乳白色别墅型建筑,上下共三层,设立了剧场、展览厅、会议室等,经常上演戏剧,举办美术展览和皮尔·卡丹自己设计的服装表演 。
皮尔·卡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年轻时,他只在维希红十字会开设的学校里学过不长时间的会计课程,而今,他居然裁减了一位财务主任,由他亲自掌握财权 。这件事又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同时也令人惊叹:他管理着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并且还在不断地开拓新的事业,这要花费他多少精力呀!
他所以能做到随心所欲,是以每天18个小时的工作为代价换来的,他的床头总是放着纸和铅笔,每当他不想睡的时候,就进行他的伟大的设计和构想 。他在自己的商务活动中过分操劳,顾不上休息 。度假对他来说竟是难以忍受的 。他选择了勤奋,这也是他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
他曾饱尝了开拓者的孤独,但他宁可孤独也不愿混迹上流社会 。他总是独来独往,思维像一匹野马跑在时代的前面 。正因为他既有强烈的时代感,又能超越时代,所以他在竞争中总是能获胜 。他认真地总结了每次的胜利,有的其实是无利可图的,他的看法是,既要挣钱,又要赢得尊敬,有时候不可能两全,但只要能胜利,就是一种标志 。
这样看来,似乎他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人生的价值,物质财富则退到次要的位置 。
皮尔·卡丹是个既有魅力、又有些神秘的人物 。他至今没有结婚,没有配偶,几乎是过着一种苦行僧或是修道士般的生活 。他把个人的需要降到最低限度,他不雇佣人,也不用司机,经常自己开着一辆送货面包车,在巴黎的大街上奔驰 。
1987年,皮尔·卡丹首次到中国访问 。
第二年又到北京、上海展览他的时装 。他开始迷上具有东方情调的中国,西方将这作为重要新闻加以报道,又一次轰动了世界 。人们发现,凡是中国艺术家到法国演出,皮尔·卡丹总要到场观看,有时还邀请他们到他的"卡丹场所"参观,请艺术家们吃饭 。
1991年,他在北京设立了时装陈列室和举办时装展览会,当时人们都在猜测:他真想在10亿人的中国开辟市场?卡丹非常欣赏中国的丝绸、呢绒和布料,他已经选用了一批中国衣料来设计制作时装,展出效果果然很好 。
1993年12月,他与北京市签订了协议,在北京开办一家双方合营的法国式餐厅 。他还在"崇文门饭店"辟出两层楼,分别供应高级西菜和快餐 。
皮尔·卡丹进入中国市场的道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当他来到北京时,在这里工作的法国官员都劝阻他,他们认为他对中国市场的看法是极不现实的 。但事实是,他已经建立了经济收益大、生产效率高的服装厂,他的产品在中国各地很畅销 。他的马克西姆餐厅也总是顾客盈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