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做错事 父母批评应慎重


宝宝做错事 父母批评应慎重

文章插图
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幼儿各种错误行为,不少父母经常采取惩罚孩子的方式 。惩罚虽能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但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有的孩子在受罚后会出现暴力行为,有的孩子会拒绝学习,对父母不友好 。即使孩子表现出顺从,也可能是出于怕受罚,而不是真的懂得自己错在哪里 。在许多情况下,惩罚并不能保证孩子产生正确行为,也不能保证孩子懂得应该怎样做 。
一、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闯祸的原因不同
1、0-1岁的孩子
这时期的幼儿正值口欲期,喜欢把不该放的东西塞到嘴巴里 。这样的行为并非是故意的,家长可用行为改变方式来约束与制止之,越小的幼儿情况越容易控制 。
同时,对于0~1岁的孩子来说,他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是有限的 。当爸爸妈妈看见孩子做的“好事”,变得很生气时,对于那些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其实并没有听懂爸爸妈妈说的话,也不知道爸爸妈妈生气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事,当然他们就不会认错了 。例如,孩子把爸爸的设计图纸当做自己的图画纸,画得一团糟,爸爸十分生气,大声斥责孩子 。
可是孩子并不理解设计图纸和图画纸的区别,自然就不会明白在设计图纸上画画是不对的 。
2、1-3岁的孩子
l岁以上的小孩喜欢四处探索,在跑来跑去时,常会把东西打翻、弄脏,犯下许多无心之过 。家长应多体谅孩子,不要因噎废食,限制孩子的行动,应给予其犯错的机会,待其犯错后再进行机会教育即可 。
两三岁的孩子,容易为了抢东西而打人 。但他们攻击的原因多数在于抢夺东西的过程中遭受阻挡,两个孩子也经常会因为这个原因打架 。但当孩子因打架遭到父母斥责并要求认错的时候,常常会表现得“不屈服” 。
这是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已有了自主判断能力,他们时常会认为这并不全是他们的错 。再者,由于成人并没有看见孩子的行为过程,所以孩子犯错的原因有时并不像成人所想的那样 。比如说,两个孩子打起来了,父母看见的话会立刻制止 。可能父母会要求自己的孩子向别的孩子道歉 。可是,有时先动手打人的却是对方那个孩子 。那么,要自己的孩子先认错,他就会很不服气,不肯认错 。
即使孩子知道打架是错的,他也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先动手的人先道歉才对 。
3、3-4岁的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犯错的概率大大增加 。这是因为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会变得更喜欢探索周围的事物,也许他们并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做就是在犯错误 。
一旦等爸爸妈妈发现是孩子把东西藏起来了或弄坏了,害得自己着急万分时,就会首先要孩子认错 。
可是,孩子并不明白自己哪里错了 。因为父母平时没有和孩子说清楚,什么可以玩什么不可以玩,或者父母没有把那些孩子不该玩的东西放在孩子看不见或碰不到的地方,所以孩子认为这些东西都是安全的,他们并不清楚如果弄坏或者藏起来的后果 。当家长严厉地让他认错的时候,自然换来的是“宁死不屈” 。
如果孩子坚持不肯认错,那父母首先要从自己的身上找错误,然后再对孩子进行批评和教育,这样才能避免孩子出现强烈的逆反心理 。
二、孩子犯错,父母该如何引导
1、了解孩子错误行为出现的原因及表现水平,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 。
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是父母面对孩子错误行为的首要原则,但这绝不意味着父母对孩子错误的迁就 。当孩子经父母多次提醒仍无改进,或孩子经常跟其他同伴之间发生冲突,孩子心情烦躁,父母的语言不能发挥作用时,就可以让个别孩子暂时离开集体活动,或让他单独坐在较安静的地方 。在孩子冷静下来之后,父母再与孩子进行交流,通过谈话使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该如何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