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嘴巴里长满了白色絮状鹅口疮,究竟怎么破?

【什么是鹅口疮】
鹅口疮又叫雪口病 , 是由白色念珠菌引发的新生儿、婴幼儿口腔粘膜炎症 , 因患儿口腔黏膜表面会形成片状白色斑膜而得名 。此外 , 一些营养不良、身体虚弱、腹泻、长期使用抗菌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儿童也容易患病 。
患病初期 , 患儿的口腔会充血发红 , 舌、上下唇内侧、唇内粘膜、颊腭等处出现大量类似白雪、如针尖大小的柔软斑点 , 不久后斑点融合为斑片 , 状如奶凝块 , 可铺满整个口腔粘膜 。
受损的口腔粘膜如不及时治疗将会扩大 , 蔓延至咽部、扁桃体、牙龈、咽喉、食道、支气管 , 甚至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肺念珠菌病 , 导致呼吸、吞咽困难 。
【引发鹅口疮的病因】
1、如果妈妈阴道有霉菌感染 , 婴儿出生时通过产道 , 接触母体的分泌物而感染 。
2、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但不需要次次消毒) , 母乳喂养时 , 妈妈的奶头不清洁 。
3、接触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 。另外 , 婴幼儿在6~7个月时开始长牙 , 牙床有轻度胀痛感 , 婴幼儿便爱咬手指 , 咬玩具 , 这样就易把细菌、霉菌带入口腔 , 引起感染 。
4、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 , 有时因交叉感染可患鹅口疮 。
5、长期服用抗生素 , 或不适当应用激素治疗 , 造成体内菌群失调 , 霉菌乘虚而入 。
<关于鹅口疮 , 还有重要的一点>:鹅口疮虽然是跟细菌感染有关 , 但是过分注意口腔卫生、过于干净也会引起鹅口疮的发生 。
【为什么太干净也会引起鹅口疮】
鹅口疮其实并不难治 , 但是却很容易反复 。发现宝宝患有鹅口疮后 , 不少妈妈们都认为一定是自己平常卫生还不够注意导致的 , 其实多数情况下恰恰相反 。
霉菌的天敌是细菌 。如今 , 很多家庭都希望家里能非常干净 , 甚至希望能达到无菌的程度 , 宝宝在这样的环境底下成长 , 是很难接触到细菌的 , 从而造成体内肠道菌群失调 , 这时白色念珠菌就会有机可乘 , 引起鹅口疮的发生 。所以妈妈们需要先反省下家中是不是太干净了 , 平常是不是过分注意宝宝的卫生清洁了 。
1、家里最好不要使用含有任何消毒剂的产品 , 包括婴儿奶瓶清洁剂、宝宝湿巾等;
2、奶瓶、奶嘴不需要次次彻底消毒 , 比如有些妈妈喜欢用清洁剂擦洗奶具后再放消毒锅 , 其实大可不必 。个人建议可以一天最多消毒一次 , 其余时候用热水冲、刷、烫后控干水分正常存放就可以了 。
3、母乳喂养是有菌喂养 , 妈妈乳头以及乳头周围皮肤上的细菌被宝宝吸入体内后反而有利于肠道内正常菌群的建立 , 所以不需要次次刻意清洗乳头后再喂奶 。如果觉得自己身上有些脏如出汗后 , 可以用干净的湿毛巾擦拭下乳头 。
4、日常可以用干净湿毛巾擦拭宝宝的双手 , 千万别依赖湿巾 。
总之 , 爱干净是好事情 , 但爱到追求无菌效果就大错特错了 。
一旦宝宝的肠道内菌群失调 , 除了有可能引起鹅口疮 , 更多的时候会让宝宝的肠胃受损引发腹泻 , 甚至导致肠胃炎等疾病的发生 。
【怎样预防鹅口疮】
1、产妇有阴道霉菌病时应积极治疗 , 切断传染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