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吃饭避开6大误区

奶粉越浓,营养成分越多;咀嚼过的食物易于消化吸收......这些都是很多家长在宝宝日常喂养中常用的做法,殊不知,这些认知完全是错误的 。小编整理了宝宝吃饭过程中的常见6大误区,宝爸宝妈们,快来看看你们犯了几条吧 。

宝宝吃饭避开6大误区

文章插图
误区一:奶粉越浓,营养成分越多
【宝宝吃饭避开6大误区】在给宝宝喂食奶制品时,相信许多不怎么懂事的爹妈们会很傻很天真地以为:奶粉越浓,营养成分越多,就越有利于宝宝生长发育 。于是,他们往往喜欢给宝宝喂食高浓度的奶粉 。醒醒吧爸妈们 。诚然,宝宝生长发育迅速,他们对能量及营养的需求特别高,但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宝宝胃肠发育尚不成熟,他们对能量及营养的耐受性亦相对较差 。
奶粉配制过稀,固然易引起营养不良,但配制过浓了,则可能加重胃肠道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肠胀气等问题出现,这同样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 。因此,我们强调配制奶粉时,应按照奶粉罐上的详细配制说明,选择适宜的浓度 。
误区二:咀嚼过的食物易于消化吸收
有些家长认为,宝宝胃肠功能尚不成熟,给他们喂食咀嚼过的食物,更易于消化吸收,再说了,他们当年也是在这样的嗷嗷待哺中成长起来的呀,现在照样活泼乱跳 。其实,这是一种不科学、不卫生的喂养方式 。人体的口腔本身就是一个多菌的环境,给孩子们喂咀嚼过的食物,易将成人口腔中的细菌传给孩子,从而引起感染 。
实际上,当宝宝已具备较好的咀嚼和消化食物的能力,爸爸妈妈就应该让宝宝自己咀嚼食物,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其牙齿的生长,还有利于培养他们咀嚼和吞咽的良好习惯 。但要注意的是,应避免给宝宝喂食生硬、粗糙、油腻或过于刺激的食物 。
误区三:蛋类食品营养丰富,多吃无妨
我们都知道:鸡蛋是个好东西 。蛋类食品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对婴儿成长有一定的益处,但食之过多,会给宝宝带来不良的后果 。营养专家认为,1岁-1.5岁的孩子,最好只吃蛋黄,且每天不宜超过一个 。当宝宝长到1.5岁-2岁时,可隔日吃一个蛋(包括蛋黄和蛋白) 。年龄稍大一些后,才可以每天吃两个蛋 。
假如妈妈在宝宝的粪便中,发现有如蛋白状的物质,则说明婴儿的肠胃不大好,不能很好地吸收蛋白质,对于这些宝宝来说,最好把蛋黄加入其他食物中一起喂食 。如果宝宝正在出疹,更要注意暂不要吃蛋,以免增加胃肠负担 。
误区四:喝高浓度糖水有助于补充体能
有的家长听说糖分能补充体内碳水化合物和热能的不足,于是,他们有空就给宝宝喝些糖水,或在牛奶中加糖,而且越甜越好 。实际上,糖水浓度过高,一方面,容易满足食欲,刺激胃肠道产生腹泻、消化不良等,宝宝因而不愿再进食其他食物,从而造成食欲不振,长此以往,导致营养不均衡,甚至出现营养缺乏症 。
另一方面,由于糖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长期食用,当其供给的热量超过机体需要时,就会转化为脂肪储存于体内,从而造成小儿体重增加,肌肉松弛,继而出现肥胖症 。此外,糖分在口腔中溶解后还可能腐蚀牙齿,使宝宝易患龋齿 。因此,我们并不提倡让小儿喝高浓度糖水 。所以说,为了宝宝的健康,给宝宝喝浓糖水这码事就别做了 。
误区五:保健品有益健康
不少爱子心切的父母认为蜂乳、人参等是高级营养品,为了使孩子更健康,在每日吃饭、饮水时都给他们喝一些,有的甚至以此代替牛奶给宝宝吃 。虽然宝宝营养充足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但这些补品均含有一定量的激素,其浓度相当于正常未发育儿童的8-34倍 。即使“儿童专用补品”中的某些品种,也不能排除其含有类似性激素和促性腺因子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