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推荐阅读
???
??????????????????????????E????
1、“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时下很流行 , 正在成为家长增加孩子过重负担的理由 , 成为“逼”孩子过早地求学、过滥地学技艺的“经典口头禅” 。
2、美国研究孩子心理的专家格塞尔认为 , 支配孩子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 , 一个是学习 , 而成熟更为重要 。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 , 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催化作用 。人为地任意提前训练 , 会给孩子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 。
3、今天 , 我们仍然应当像陶行知先生所主张的那样 , 让他们尽情去玩;解放孩子们的脚 , 让他们到处去跑;解放孩子们的脑 , 让他们自由去想 。还孩子一个愉快幸福的童年 , 发展他们自由自在的天性
时下 , 有一个说法挺时髦 , 很流行 , 甚至还有些诱人 , 说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
然而 , 流行未必就是好事 。至少 , 这种说法如今在一些家长那里 , 正在成为增加孩子过重负担的理由 , 成为家长“逼”孩子过早地求学、过滥地学技艺 , 以致过分地苛求的“经典口头禅” 。这就有些误导了 。所以 , 有必要对此甄别一番 。
质疑之一 , 在很大程度上是把不适当的超前教育当作先进理念来接受 , 忽视了孩子阶段性成熟的内在要求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 , 重学习甚于生理成熟 , 自觉或不自觉地“催生” , 如较早要求孩子学会加减乘除 , 其实这并不一定就会在智力开发或能力培养上取得竞争优势 , 引导不当 , 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 。美国研究孩子心理的专家格塞尔认为 , 支配孩子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 , 一个是学习 。两者权衡 , 成熟更为重要 。他曾做了一个颇著名的实验———双生子爬梯 。其中一个从出生后48周起 , 连续6周每天作10分钟爬梯的训练 , 到第52周 , 他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 。同时 , 另一个从53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 , 两周以后 , 不用旁人帮助 , 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 。由此 , 格塞尔得出结论 , 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催化作用 。显然 , 孩子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 , 人为地任意提前训练 , 会给孩子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 , 以致影响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 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
质疑之二 , 往往是把父母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有的家长对学龄前孩子进行超前教育和训练 , 期望孩子入学后 , 学习起点比别人高 , 在竞争中占有优势 , 同时满足自己虚荣的需要 。一些家长唯恐孩子“吃”得不够 , 一岁教认字 , 二岁学数数 , 三岁练钢琴 , 五岁就盼望成为小画家 。有一位家长为4岁的孩子安排了四五种艺术类项目 , 每天晚上直练得孩子在琴架上打瞌睡 。这些家长对孩子 , 恨不得一口吃成胖子 , 一晚上成就一个天才 。然而 , 这种做法 , 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否有益 , 孩子的身心感受如何 , 家长却很少考虑和顾及 。
质疑之三 , 过分强调出人头地 , 太看重所谓的输赢 , 实际上并不利于培养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 。一个五六岁的孩子 , 本应是无忧无虑 , 可为了兑现父母要其当“名人”的愿望 , 为了做所谓的“哈佛女孩”、“耶鲁男孩” , 整天学英语、背唐诗、学钢琴、读名著、学跳舞、练网球 , 没有节假日 , 没有自由活动时间 , 一天到晚都被成人安排着 。这样的孩子 , 也许离“哈佛女孩”近了 , 但快活的童年却因此无影无踪 , 了无生趣 。父母制造天才的努力 , 无意中异化成对孩子的摧残 。而过早地挤入竞争的行列 , 以及一味要赢的偏执 , 也势必会影响到孩子健康心态的养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