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孩子,陌生人不敢诱拐( 二 )


《城南旧事》中,上世纪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交朋友 。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 。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 。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
《追逐阳光之岛》中,10岁孩子接受一个杀人犯的礼物,并和杀人犯成为朋友 。
这些现象在如今,似乎根本不可能再发生 。孩子眼里那种众人平等的纯真,似乎很快就要被圆滑的世故所取代 。
安全和信任,哪个更重要
家长的普遍矛盾是,让孩子跟陌生人接近怕不安全;但教孩子处处留心、小心提防的话,又怕孩子成为一个自私、多疑、心理不健全的人 。
住宅都被高墙、大门上及监控系统包围着 。人们不禁会想,在这样的控制文化中长大的孩子,长大成人以后,会如何定义自由?

什么样的孩子,陌生人不敢诱拐

文章插图
怕孩子被陌生人拐走,让孩子处于监控中,孩子没有自己的空间,这对孩子的成长也是非常不利的 。儿童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指出,孩子特别是童年中期的孩子,非常需要建立一个超出成年人控制的自我领域 。
因为担心,我们采取措施保护孩子们的安全,而另一方面则减低了孩子们自我保护的能力 。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如果外出,要鼓励孩子去“注意”,要告诉他克服恐惧,而不是“要小心 。”
绑架者可以将孩子从房间里骗出来,那么每个孩子都可能处于危险中 。但实际上,我们应该丢掉这一套惧怕陌生人的想法,换之以其他的应对方式 。
怎样与那些诱拐者战斗
孩子们应该相信自己的感觉,与那些诱拐者战斗,使自己远离那些使他们感觉到不舒服的事物或人 。
不仅要告诉孩子们什么是邪恶,还要告诉他们什么是好的——告诉他们去判断哪些人是他们在遇到危险时可以求助依靠的 。让孩子记住相对靠谱的求助对象:孕妇或有孩子的父母、穿警察制服的群体、一群学生 。
孩子们需要的,是那些能够帮助他们保护自己的知识 。作为家长,人们应该做的就是克服恐惧,解决问题,细心地给孩子们讲解这些 。
除了给孩子戴上防走失手表,让孩子牢记家人电话,不要吃陌生人的食物,不要跟陌生人走,教孩子拨打紧急电话,求助110,等基本措施之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
什么样的孩子,陌生人不敢诱拐

文章插图
对于稍大的孩子,即使被骗拐,孩子也不能大吵大闹,一定要保持冷静 。
遇到坏人第一步:要学会骗坏人、装疯卖傻
最佳逃跑时机:被绑架,准备上车时
被拐大忌:不吃饭睡觉大喊大叫
曾有一个7岁的小女孩被人贩子从四川带到温州,历经一个月时间,某天趁宾馆断电人贩子打开房间门通风的时候跑到服务台求助,成功解救了自己 。到人多的地方,要大声喊叫救命,引起别人的注意自救 。
一般来说,被拐上车之前,自救成功的几率很大;到被拐上车后,还是有自救的机会的 。
有一个孩子被拐上车,人贩子在车内吸烟,孩子说呛,要求人贩子开窗,在开窗一瞬间,孩子趁机打开车门跳下车逃跑 。
一个小男孩诚诚在路上走,突然被一男一女强行抱上路边的一辆面包车 。没开多久,男子就打电话要对方带一万块钱到长沙河西来看人,诚诚意识到可能碰到了人贩子 。
“不健康的小孩一般都不好卖,所以我就想到了装傻子,不哭不闹只傻笑!”约半个小时后,车子开到一家医院的后院里 。过来另一个男子问了诚诚几个问题,但诚诚不做回答,只是一直以傻笑面对 。“我看到那个男的摇了摇头就走了,抓我的两个人就把我拉下了车,开车离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