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惯坏孩子的6条家教误区( 二 )


误区5;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克制需求
很多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 , 生怕拒绝会挫伤了他们的心灵 。其实生活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
如果我们把自己向往的东西列一张表 , 然后 , 在今后三年内可能满足的愿望上打勾 , 其中打勾的能占20% , 我们多半就很满足了 。而现实是多数孩子75%以上的愿望都能如愿以偿 。许多父母善于克制自己的物欲 , 却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 可是 , 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 , 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了了 , 这一点孩子和大人是一样的 。更糟糕的是 , 孩子从中学会的是不劳而获 , 高消费不是靠努力与牺牲得来 , 而是靠抱怨、要挟、强求得来 。
所以 , 父母应善于对孩子说不 , 要他学会克制与承受 。一项实验表明 , 幼年时面对桌上精美的巧克力能克制自己攫取欲望的孩子长大后的成就要远远高于不能克制的孩子 。
问题是很多父母缺乏临场说不的处理技巧 。典型的过程是这样的:上街前说好今天不买东西 , 但到了街上 , 面对诱惑 , 孩子先逗留再明示后撒泼 , 大人觉得很丢面子就屈服了 , 当然嘴上还是要恶狠狠地说 , 下不为例否则就收拾你之类 , 显然这种空洞的威胁永远都不会兑现 。另有一对夫妻是这样处理的:孩子撒泼 , 夫妻俩一商量 , 决定由妈妈出面说 , 你愿意赖在这儿就呆这儿 , 我们先回去了 , 说完掉头就走 , 孩子见势不对 , 拔腿就追 。回去后吃完晚饭 , 父母郑重地和孩子交谈 , 让他自己反省今天的行为 , 并主动作出行为承诺 。
误区6:板凳绊倒了你 , 我打它!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板凳绊倒了孩子 , 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对待方式 , 而不同的对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征:中国的家长是打板凳 , 安抚孩子 , 孩子学会的是推卸责任 , 抱怨他人;美国的家长是“没看见” , 不去干预 , 孩子学会的是爬起来走 , 独立性强;日本的家长是批评指责 , 孩子学会的是承担责任 , 寻找原因 。
其实很多事情大人是不必急着挡在前面的 , 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 , 自己的责任让他自己承受 , 比如玩具弄丢了 , 不要急着给他买 , 让他承受丢三落四的后果 。把小伙伴的东西弄坏了 , 不必掏钱给他赔 , 让他自己出零花钱 。只有承受了他才会从错误中汲取教训 , 这远比家长过后反复唠叨效果要好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