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孤独症,根源或是遗传( 三 )


诱发因素:多动症和抽动症都属于精神症候群,不良的精神因素会诱发和加剧多动症或抽动症,在这方面家长尤其需要反省自身,因为孩子的大部分压力都来自家长 。尤其是一些要求过高的家长,有可能让孩子承受了超过其负荷的压力 。“每个孩子的资质都不同,不能用统一的模式去套,这对小孩不公平 。”
问题三:怎么区分孤独症和单纯的性格问题?
很多孤独症孩子的家长都有过这样的心路历程:觉得孩子和别人有点不同,话少一点,不怎么活泼,不喜欢和小朋友玩……孩子的这些表现在家长们看来,顶多就是性格内向了一点,很少人会和孤独症画上等号 。
解答:了解孤独症“三大核心症状”
崔其亮告诉采访人员,儿童孤独症有三大核心症状,表现如下:
1.社会交往障碍 。比如,孩子常常呼之不应,对父母缺乏依恋,对同伴缺乏兴趣等 。
2.语言交流障碍 。半数患儿语言发育落后,通常在两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还有些孩子即使有语言,也不会和人正常交流,说话时不与人对视 。比如,有些患儿说话像“鹦鹉学舌”,大人说“叫阿姨好”,他也说“叫阿姨好”;有些则是重复语言,不停地说一句话 。
3.刻板重复行为或狭隘兴趣 。自闭症儿童可能对多数儿童喜爱的活动和东西不感兴趣,但是却会对某些特别的物件或活动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并因此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重复刻板行为或刻板动作,例如转圈、嗅味、玩弄开关、来回奔走、排列玩具和积木、双手舞动、特别依恋某一种东西如车轮、风扇或其他圆形物体、反复观看电视广告或天气预报、爱听某一首或几首特别的音乐,但对动画片通常不感兴趣 。
如果孩子1岁以后不明原因不会说话,缺乏和母亲分离的焦虑、对逗弄缺少反应、常常独自躲在角落里玩车轮等单一没意义的游戏,家长最好带孩子找儿童心理行为的专家确诊 。问题四:孤独症=弱智?
由于现在整个社会对孤独症的认识不足,导致很多家长将孤独症儿童当做了“弱智” 。有的家庭甚至将这些孩子锁在家里或者送往农村亲戚家抚养,结果导致孤独症儿童终生饱受痛苦 。
解答:孤独症患者并非“弱智”
孤独症儿童和智障儿童在有些方面有相似的地方,例如与他人的言语交际障碍、对言语的理解障碍、学习障碍等 。但两者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孤独症儿童虽然伴有全面的发育迟缓现象,但各个方面的发育并不平衡 。例如,有的孤独症儿童连生活都不能自理,但却有很强的计算能力或者绘画、音乐能力,有的儿童几乎没有语言能力,但在记忆力、识别颜色、识别形状等方面表现突出 。智障儿童通常是在各个方面的发育均比正常人迟缓,但各方面发育比较均衡,在感知、社会交往、兴趣及语言等各方面的发展与其智商是成正比的 。
因此,孤独症现在虽还不能治愈,但是只要发现早,家长尽可以送他们到专业的康复中心进行恢复训练,大部分都可以实现生活自理,有些还甚至可以成为某一方面的天才 。因此,家长切不可盲目下结论,耽误患儿的恢复期 。
治疗
综合治疗不能单靠药物
“对多动症和抽动症的治疗不是一个简单的用药问题,要因人而异,综合治疗 。”梁惠慈说,家长带孩子来就诊,首先要进行一个病情的专业评定 。以抽动症为例,要看孩子属于短暂性抽动障碍,还是慢性运动抽动障碍,或是抽动秽语综合征 。同时,要看有无并发症以及引起功能性损伤,再结合孩子的性格特征,得出综合性的评判 。
在治疗上,有心理辅导治疗、行为干预和药物三种方式,一般都会综合使用 。对于多动症,病理解剖学上认为是大脑中引起注意力集中的点不够兴奋,因此药物一般用中枢兴奋剂;对于抽动症,病理学认为是脑内兴奋物质过多,而压抑物质不够,所以药物应给予镇静剂 。但何时用药、怎么用药,应该由有经验的专科医生决定,家长切不可盲目使用 。而且,药物也不能治愈,只可缓解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