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去何从社会“兴趣班”

【何去何从社会“兴趣班”】
    随着春季新学期的开学,社会上的各种“兴趣班”也开始使出各种招式广泛招生,分享着教育投资的一块蛋糕 。    多一些理解与宽容    几年前,出于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考虑,教育部门规定:学校不得以任何借口开设各种“兴趣班” 。随后,社会上的各种“兴趣班”应运而生,有写作、英语、数学、美术、书法、音乐、舞蹈等等,五花八门,而且还是多家竞争 。    随着各类“兴趣班”的开设,社会上出现了两种相反的声音 。一种是反对意见,认为:“兴趣班”虽然进入了社会自由竞争市场,但是打的还是家长的主意,依然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和学生的课业负担 。另一种相反的意见则认为:这是家长和学生自愿选择的,不存在加重负担的问题;对于上“兴趣班”的学生来说,选择的是他们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学习已经成为了乐趣 。    在笔者所居住的城市,刚开始的时候,持否定的声音居多;随着社会“兴趣班”的不断发展,后一种观点占了上风 。陈先生原来也是反对学生参加社会“兴趣班”的,不是因为舍不得钱,而是他对“兴趣班”的教学质量一直不放心;而且认为不应给孩子加重负担,他们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学校放暑假了,陈先生的孩子感到无聊就整天上网玩游戏,到了痴迷的程度;后来,陈先生在朋友的指点下,让孩子参加了自己喜欢的美术“兴趣班”,结果孩子不仅画画很好,而且还改正了急躁、自制能力差等一些陋习;于是,陈先生彻底改变了对“兴趣班”的看法 。    像陈先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事实证明,社会“兴趣班”正是抓住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法宝,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增长知识,提高素质和综合能力 。也正因为此,各类社会“兴趣班”得以在众“列强”不断竞争的夹缝中生存发展 。比如,某县小学六年级8班的小陈同学,读四年级时开始参加社会上开办的作文“兴趣班”;以前他的作文成绩在班上一般,参加作文班后有了很大的进步,他的作文还常常被学校老师拿来当范文读,有次考试他的作文还得了满分;小陈觉得很有成就感,高兴得不得了 。又如,某县小学五年级4班的小黄同学,是个调皮、活跃的学生,上课经常讲话,还会顶撞老师和同学;参加作文“兴趣班”后他的变化很大,不但能写出好作文,而且学习认真,对老师、同学也有了礼貌;通过学写作文,他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    鉴于孩子在参加“兴趣班”后发生的可喜变化,很多家长不惜花钱,让孩子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班” 。如今,人们对社会上的各种“兴趣班”已经多了一份认可,更多了一份理解和宽容 。    “兴趣班”应进入规范市场    各类社会“兴趣班”一般都是生存于城市,在农村乡镇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这基于城里人的财力基础和对孩子教育投入的重视 。    笔者居住的小城里,所有的“兴趣班”都集中在县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各种“兴趣班”约30多个,但这些“兴趣班”的教学质量和软、硬件设施良莠不齐 。在教学师资方面,有的“兴趣班”的老师是具有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的,同时也是经过专业培训才上岗的;而有的“兴趣班”的老师就是凭着自己的那点特长,急急上阵开班的 。在软、硬件设施方面,有的“兴趣班”有专门的教室和专业的教师,还有幻灯机、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而有的“兴趣班”就是老师拿自家的客厅作教室,还有的就是一间房摆上几张简陋的桌椅 。据了解,在笔者居住的县城,师资、教学设备都过硬的“兴趣班”也就几家 。    小学四年级的小王同学有着深刻的记忆――去年暑假,他参加了自己喜欢的美术“兴趣班”,教他的老师40多岁;这位老师还兼“为人画炭像”、“行医”等多个业务,常常顾不上辅导小王他们这些学生,每天几乎都是让学生们自己在那里画画;结果小王没有学到什么,很快就烦了,爱好变成了厌烦 。    诚然,像小王参加的这种“兴趣班”必然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但家长为此付出的学费、钱财,孩子为此被耽误了“成长”以及造成的思想“负担”,这样的损失又该谁来埋单呢?看来,加强对这些“兴趣班”的管理已到了非常必要的地步 。    现在的“兴趣班”,有的是规模很大的,有的却很简陋,有的是连锁学校,有的只是“独此一家”,有的是公开的,有的是地下的;但是不管是那种形式,大部分都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许可批文 。    是有关部门不作为吗?不是,而是如今还没有明确这些“兴趣班”该由哪个部门管 。从表面看,这些“兴趣班”该由教育部门管理,但是这些“兴趣班”又不是系统的教育机构,不负有系统的教学任务,教育部门没有这个职能 。如果将这些“兴趣班”归类服务行业,则应由工商部门管理;而将它们归类劳动培训,又可以由劳动部门管理 。    社会“兴趣班”这个新事物该由哪个部门来管理?这是政府和专家讨论的事情 。但必须加强“兴趣班”的管理肯定是不容置疑的,因为“兴趣班”已经出现了一些不良的苗头――    首先,没有很好的管理使“兴趣班”一直处于无序的竞争状态中;有的“兴趣班”直接聘用学校的教师、领导当教师或顾问,形成利益共同体,于是这些教师便用各种方法,拉学生来参加“兴趣班”,不管学生喜欢不喜欢 。其次,“兴趣班”的办班条件参差不齐;有的“兴趣班”所需的师资、设备条件都不规范,损害了被服务对象的权益 。    加强管理,是社会“兴趣班”良性发展的必然 。通过管理,引导“兴趣班”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形成良好的“兴趣班”市场;让那些“地下兴趣班”(其实就是在校老师开设的补课班)、不规范的社会“兴趣班”从此失去市场,或者走进规范市场 。(郑彬昌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