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冰瓷莹玉,定窑之美 定窑瓷器的特征特点】
北宋 定窑白瓷莲花纹皿
二、
釉色如象牙之白 。五代之后,定窑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妆土了 。所施白釉的釉水为白中闪黄,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谓的“象牙白”色 。少数质差的釉为白中微闪灰黄 。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状,因为施釉较薄,所以薄处能隐约看到胎色 。在器物的折腰处可见积釉呈浅浅的黄绿色 。积釉处气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 。这也是一个鉴识时要注意的要点 。仿品因掌握不了定窑特定的烧成气氛,故难以烧出“象牙白”的釉色来 。釉色常不是偏白就是偏黄,在器物折腰处也难见浅黄绿色 。
文章插图
宋 定窑白瓷菊瓣纹小碗
三、
要见“竹丝刷痕” 。定窑的制胎工艺中,在胎半干之时,有用竹丝刷子旋修这一道工艺,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丝刷痕” 。定窑因为施釉较薄,烧成后,在釉薄处透过釉面就隐约可见竹丝修胎所留下的刷痕 。这是定窑瓷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在鉴识时必须特别留意 。仿品中常不见这种“竹丝刷痕” 。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够自然,据此可以鉴别 。
文章插图
四、
釉面常见“蜡泪痕” 。这种“泪痕”是由于上釉不均匀,入烧时釉水垂流所致 。垂流釉的下部似蜡泪状凸起,球面下部呈浅水绿色 。这种“泪痕”只出现在盘碗的外部 。有否“泪痕”也成为鉴识是否北定的一个基本特征 。当然,不是每一个定窑瓷都有“泪痕”,但有“泪痕”比没有“泪痕”的要容易确认 。一般的仿品是较难做出这种“泪痕”来的 。
文章插图
1.泪痕
泪痕是指器表的流釉现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 。泪痕现象仅见于北宋定窑器,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 。唐代定瓷釉薄而洁白,胎釉结合十分紧密,无流釉现象;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淌,形成泪痕 。北宋早期,定窑采用正烧,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以后,定窑创造了覆烧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笔者曾见过一些定窑白瓷,泪痕方向为横向,十分奇怪,形成原因尚待研究 。
2.竹丝刷痕
在定窑碗、盘类器物的外壁,经常可看见细密如竹丝的划痕,这些划痕是器物初步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当然在其它窑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见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窑的纤细密集,此为鉴定定窑器物的一个特征 。
文章插图
[唐] 定窑白釉“新官”款釦银花口盘 杭州市临安区博物馆藏
定窑瓷器的胎骨较薄而且精细,颜色洁净,瓷化程度很高 。釉色多为白色,釉质坚密光润 。定窑瓷器的白釉多闪黄,故有“粉定”之称,釉面偶尔还有垂釉的现象,由此又有了“泪釉”的别称 。宋代定窑瓷器常见的器型以碗、盘、瓶、碟、盒和枕为多,罐、炉等器形则比较少 。定窑瓷器的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 。北宋早期的定窑刻花,构图、纹样都比较简单,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具有浅浮雕的美感 。北宋中晚期,定窑的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