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锭价格 清朝钱币图片及价格( 三 )


清朝的银两多以马蹄形的元宝出现 , 故亦称为宝银 。经过熔铸 , 又可分为大锭、中锭、小锭 , 通称银块或银锭此外还有碎银 。由于各地均可自行熔铸宝银 , 以致宝银的种类和名称虽然全国大体一致 , 但成色与重量并不一律 。各地使用不同成色名目的银两 , 相互兑换均有一定的折算比率 。
银两有实银和虚银之分 。虚银是指它作为价值符号或计帐单位 。清初法定的纹银、咸丰年间出现的上海规元银、汉口的洋例银以及天津的行化银 , 都是作为通行的计算单位的虚银 , 但它们可以随时折合兑取实在的银两 。此外 , 还有作为特定用途从而具有特定衡量标准的虚银 , 主要有用作官库收捐纳税标准的库平银(一两为37.31克)、用作征收进出口货物关税标准的关平银(一两约合37.68克)和用作征收漕粮折色的漕平银(一两约为36.66克) 。
5银锭鉴别银锭的颜色
白银的颜色白润而沉稳 , 银锭气孔中有金黄色的多彩宝光 , 银锭本身色彩为雪白色 , 老银锭由于在使用或埋入土中,受人们触摸、氧化等损伤 , 银锭已自然生成了一层银锈和包浆 , 这种银锈和包浆的颜色大多为灰色或灰褐色 , 色泽温润 。民间对白银鉴别银色有很多口诀 , 这里介绍含黄铜和红铜的两个口诀 。含有黄铜的银色为“七黑八灰九转青 , 九五成时色还清” , 含红铜的银色口诀为“七黑八红九带白 , 九五成时还原色” 。银锭的成色(即含银量)都基本在95%以上 , 银锭的颜色除有包浆外 , 都应是雪白色的发出宝光 。市场上出现的渡银伪锭 , 其色泽浮而无光 , 新的时候色泽还亮丽 , 但气孔决无多彩的金黄色宝光 , 时间一久就会露出铜色;市场上的银铅或银铜等合金假锭 , 新时色泽灰暗、久后有时会呈现出红、黄、黑色 , 这是银中大量掺入红铜、黄铜和铅等所致 , 但仍无雪白色的宝光;市场上低劣的铅质假锭 , 新时色泽黯淡无光 , 久后外表变黑色 。对用真白银制作的假锭 , 由于作假银锭的时间较短 , 不可能像老银锭一样生成天然的包浆 , 它的色泽看上去像刚出炉 , 火气很大 , 尤其是在底部和侧面 , 制假者都为了掩盖这一特征 , 往往在银锭身涂上一层化学药物 , 使银锭表面变成带黑色或其它颜色的花包浆 。
银锭铭文

银锭价格 清朝钱币图片及价格

文章插图
银锭铭文是指铸造银锭时錾刻或铸造在银锭上的文字 , 内容历代不尽相同 , 大体包括银锭铸造
的时间、地点、用途、成色、官员或工匠姓名等 。錾刻铭文是当时为了保证银锭的质量 , 用签字画押的方法 , 表示对经手的银锭负责 。正因为这样 , 却成了我们今天鉴别真假银锭的重要依据 。一是历代铭文有其特点 , 各个历史时代银锭上的铭文都与当时的货币经济紧密相联 , 与当时政府用银为货币的历史相一致 , 如汉代银锭铭文字少;唐代的银锭字开始多起来了;宋金银锭铭文较以前有了显著变化 , 用途也较广泛 , 很多银锭开始注明用途、地点、成色、匠人等铭文;元代用途进一步扩大 , 有了税课银徭役折银税等铭文 。明代的铭文多涉及税银内容一般包括地点、时间、用途、重量、工匠、监铸押运官员等;清代和民国时期银锭铭文变化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