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锭价格 清朝钱币图片及价格( 四 )


铭文大体可分为三类 , 一类是有关赋、税、解、贡方面的银锭属官锭类 , 不管这些银锭是否官炉所铸(当时官银有委托银楼、银炉铸造的情况)都是官锭 。另一类铭文为银楼、炉户、公司、银行吉语等银锭 , 属商银类;第三类是以个人的名义 , 铸的银锭为私银类 。目前私银锭只发现“考试院院长戴传贤”一人在西康分金炉铸造的几种不同规格的银锭 。二是银锭铭文的錾刻或铸造方法 。我们所见的在模上铸造铭文的一般在银锭的底部 , 属元代以前的银锭 , 这类银锭铭文目前发现不多 , 凡有这类铭文的都十分珍贵 。目前见到的大多为錾刻铭文 。錾刻铭文又分錾刻阴文和阳文 。时间大致以清代雍正时期来划分 , 以前的多为阴文 , 以后的多为阳文 。阴文铭文是在银锭铸造好后才用錾子錾刻上去的 , 字呈凹形 , 字体上看很不规则 , 多笔少画的事常有 , 并有代用字、简笔字的情况 , 一般没有名家书写 , 这跟工匠的文代水来、錾刻技术有关 , 但却体现了当时时代特征 , 如果收藏都看到的老银锭的阴文不具有这些特征要注意;具有这样的特征还要用高倍放大镜细看阴文是否新錾刻的 , 新錾刻的字要伤字旁的包浆 , 字的包浆也与整个银锭的包浆不符 , 如果看到的银锭整个皮壳包浆被破坏就要特别小心是后錾刻的字 。
阳文银锭多数是在银锭未完全冷却尚呈朱红色时 , 且钢模打压上去的 , 因此 , 铭文字呈凸型 , 阳文字体工整美观 , 内容精练简洁 , 字与整个银锭的皮壳包浆等完全为一体 , 银锭背面和侧面无打压痕迹 , 但在收复中以常常发现一些老银锭的背面或侧面又有打压痕迹 , 这是因为:1、是在钢模打压时银锭已经冷却了 , 钢模只有用铁锤打才能把字打到银锭上面;2、是有些信誉好的银锭流到不同的地区后 , 经当地公估官员检验后没有重新铸造 , 而是打上当地的戳记 , 在当地流通 , 这类银锭的背面或侧面的打压痕迹更大,但被打压的底部或侧面,因银锭参与流通后 , 与整个银锭已显得很自然 。目前制假者正是利用这种情况在普通锭中加字或改字 , 使之成为银锭珍品 。鉴别这类假锭要看整个银锭的皮壳包浆是否一致 , 正面阳文字体是否一致 , 阳文字与周围的包浆是否一致 , 背或侧面被垫打后是否与整个银锭的磨损一致 , 打压的痕迹是否新打 , 新打的显雪白色 , 几年后仍与周围不一致 , 如果被垫打部分或整个银锭被涂上了黑色等颜色 , 极有可能是假锭 。
鉴别真伪 , 需要掌握各个历史时期银锭铭文的格式特征 , 包括哪些内容 。比如说 , 唐代的银锭中 , 没有出现过检验成色的 “行人”之类的职位 , 直到宋金时期的铭文才出现 。就是宋金时期 , 也各有特点 , 如往往具有“京销铤银”和“出门税”等字样的银锭 , 肯定是南宋时期的;而出现 “盐判”、“店户”、“使司”等字样的银锭 , 大体上是属于金代的 。唐代的银锭铭文与时代的金银器上的文字一样 , 尽管是錾刻的 , 但好象是手书上去的 。宋代银锭有錾刻和戳记两种 。金代则以錾刻为主 。元代早期为戳记 , 排列无规 , 背面常铸阴文;晚期则以錾刻为主 。明代的银锭铭文较少发现戳记的 。除“金花银”之外 , 一般都是錾刻 。文字排列间隔不规范 , 尽管有序 , 但依然给人的感觉是杂乱 。清代以前的银锭铭文到目前为止 , 除了一件上海博物所藏嘉靖三十一年圆锭外 , 基本上都是阴文 。清代及民国的银锭都是阳文 , 或许是在银锭成型、还未完全冷凝时砸刻上去的 , 文字一般没有变化 , 内容丰富 , 因地而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