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之后再无豇豆红釉 晚清豇豆红特征及图片

豇豆红釉是一种呈色多变的高温颜色釉 , 是清康熙时铜红釉中的名贵品种 。都说清朝之后再无豇豆红釉 , 那么它到底有哪些特别之处呢?

清朝之后再无豇豆红釉 晚清豇豆红特征及图片

文章插图
豇豆红釉特点
豇豆红釉基本色调如成熟豇豆的红色 。由于受烧成气氛的影响 ,  豇豆红釉色千变万化:或在朦朦的粉红色中有深红色的密集斑点;或深红色逐渐晕散为浅红色;有的局部微泛浅黄或浅绿色;还有的在深浅绿色当中泛出红晕 , 表现出满身苔点泛于桃花春浪间的意趣 。由于釉料组成特性及釉料粘度变化不同等一系列因素影响 , 成品也有高下之分 。后人对各种色调有不同的称谓 。上乘者名“大红袍”或“正红” , 通体一色 , 明快鲜艳 , 洁净无瑕 。略次者 , 釉色如豆豆 , 含有深浅不一的斑点及绿苔 , 又称“美人醉”或“美人雾气”;色调再浅一些的被称为“娃娃脸(面)”或“桃花片” , 虽不如深者艳美 , 但有幽雅娇嫩之态 。再次者色调更浅 , 或者晦暗浑浊 , 名为“乳鼠皮”或“榆树皮” 。至于釉面灰黑不匀的所谓“驴肝”、“马肺”色 , 与器下部呈黑釉焦泡的一类 , 则属最次品 。苹果绿是豇豆红的窑变异色 , 釉面苔绿连成片 , 其间呈现红晕 , 近似新鲜苹果的丰美色泽 。豇豆红烧成难度很大 , 只能由官窑少量生产 , 仅供皇室内廷使用 , 且无大件器物 , 最高的不过20厘米左右 。常见的器形也不过几种 , 大多是文房用具 , 如印盒、水盂、笔洗等 。
清朝之后再无豇豆红釉 晚清豇豆红特征及图片

文章插图
清康熙豇豆红釉莱菔尊
高19.9cm , 口径3.2cm , 足径3.9cm 。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红釉瓷器是用含适量的铜配制的釉料(含铜量在0.3%—0.5%) , 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鲜艳的红色 , 烧制难度极大 。在明清两代的红釉瓷器中 , 明代永乐宣德朝的“宝石红”、清代康熙朝的“豇豆红”、“朗窑红” , 釉色鲜艳 , 独树一帜 , 备受人们推崇 , 其中尤以豇豆红最为名贵 。
豇豆红是一种浓淡相间的浅红色 , 宛若桃花般艳丽 , 红釉中多带有绿色的苔点 , 颇似红豇豆的颜色 。豇豆红的釉色有深浅浓淡之分 , 其中釉色洁净无暇者称“大红袍” , 釉色通体一色者称“正红” , 釉色深浅不一者称“美人醉” , 釉色浅淡者称“娃娃脸” , 釉色幽雅娇嫩者称“桃花片” , 釉色晦暗浑浊者称“榆树皮”等 。清代《南窑笔记》记载 , 豇豆红是分几次吹釉再经高温烧成 , 由于吹釉的层次不同 , 在烧成后釉面必将出现水渍般的痕迹 , 更由于釉料中含有微量的铜份在烧成过程中氧化而产生绿色的斑点 , 犹如苔点 , 在浑然一体的红釉中掺杂星点绿斑 , 相映成辉 , 有如红霞满布之中点缀了星星点点的绿色宝石 , 被清代诗人洪亮古赞誉为“绿如春水初生日 , 红似朝霞欲上时” 。由于烧造难度极大 , 因此豇豆红没有大件器 , 均为康熙朝的御用之物 , 十分名贵 。传世品以菊瓣瓶、柳叶瓶、螭龙瓶、莱服尊、太白尊、苹果尊、膛锣洗、印盒、水盂等文房用具为主 , 器身最高不超过24厘米 , 造型轻灵秀美 , 有时还以暗刻蟠螭纹或团螭纹作为装饰 。器物底部施透明釉 , 有“大清康熙年制”青花六字楷书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