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货币的定海神针 第一套人民币有几种面额几种版别

人民币作为我国统一的法定货币 , 从1948年至今已发行了五套 。在新中国几代大师们的精心设计和印钞人的辛劳付出下 , 人民币已成为国家名片 , 多次以卓尔不群的身姿出现在世人面前 。当然 , 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发行流通过程中 , 也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 。


1948年12月1日 , 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原 11号(现 55 号)的小灰楼宣告成立 , 并于当日在石家庄市和平山县先后发行了面额为 5元、10元、50元券 , 定为华北、华东、西北三大解放区的本位货币 , 这标志着新中国人民币的诞生 。时任财政经济部部长董必武在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上讲话中说:“我们不仅在军事上打垮了国民党反动派 , 政治上打垮了国民党反动派 , 在经济上我们也打垮了国民党反动派 。” 在董必武的直接指导下第一套人民币在设计上统一了版式 , 票面取消了英文 , 除必要的阿拉伯数字外 , 一律用中文 。董老的字在解放区颇有名气 , 其篆、隶、草、行、楷皆精 。在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的多次邀请下 , 董老沐浴更衣 , 为第一套人民币题写了票面文字 , 包括“中国人民银行”行名 、面额大写数字和纪年等文字 。董老那稳健端庄大气的书体成为第一套人民币一大亮点 。在设计第一套人民币的图案时 , 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对比了各解放区改选的货币图案后 , 认为晋察冀边区银行发行的货币样子很好 , 决定就把这项任务交给晋察冀边区银行;晋察冀边区银行印制局把任务交给王益久和沈乃镛——王益久负责设计第一套人民币的票版正面图景 , 沈乃镛负责设计背面图景 。


第一套人民币票种多、版面杂、面额大 , 未设辅币 , 也未铸金属币 。自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至1953年9月5日停止发行 , 共印制了12种面额 , 62种版别 。1955年3月1日 ,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二套人民币 , 收回第一套人民币 。第二套人民币和第一套人民币折合比率为:第二套人民币1元等于第一套人民币1万元 。

新中国货币的定海神针 第一套人民币有几种面额几种版别

文章插图

《第一套人民币》大全套样票


新中国成立初期 , 战争遗留的恶性通货膨胀仍然存在 , 导致第一套人民币的面额较大 , 最大为5万元 。该套人民币图案多有反映工农业生产的劳动场面 , 如工厂、织布、炼钢、耕地、秋收、放牧等 , 也有反映交通运输的情景 , 如汽车、轮船、火车、大桥等 , 还有的反映名胜古迹 , 如六和塔、北海、颐和园、长城、正阳门、天坛、钱塘江大桥、新华门等 。


新中国货币的定海神针 第一套人民币有几种面额几种版别

文章插图
第一套人民币之颐和园


由于当时的条件艰苦 , 印制难免有些粗糙 。先是晋察冀边区印制的票版 , 后又有北平、上海两个印钞厂的不同票版 , 印制工艺参差不齐 , 大多数无防伪水印 , 加上纸张质量较差 , 使用中常出现票面破损严重的现象 。


该套人民币60种票券中 , 有一种纸质最差、印刷最粗糙 , 而且票面上的行号、冠号、图章、面额位置等都与其他票券不同 。这张1949年7月发行的票券 , 右侧的牛吃草图案较大且突出 , 故而被称作“牛吃草”5元券 。因纸质太差 , 存世极少 , 如今成了收藏珍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