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了怎么办?要不要抱?

孩子哭了该不该抱?
有人说不能抱,不能把孩子宠坏;
有人说啼哭表明孩子有需要 。
其实抱还是不抱,需要看孩子的年龄,并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
初为父母的家长最怕的就是孩子哭,孩子一哭,总是让人心慌意乱 。直觉反应就是把孩子抱起来哄哄 。但有人却说孩子一哭就抱会被宠坏 。
到底要怎么对待孩子的哭声?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我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还有我自己当妈妈的亲身体验来说一说,婴幼儿哭了,究竟抱还是不抱,还是有别的一些解决办法,都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啼哭的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篇文章分析的年龄范围是从0-3岁 。
婴儿的哭,意义何在?
从进化论和依恋理论来看,哭声是召唤父母照料的信号,大大提高了新生儿的存活率 。
这一点不但适用于人类,也适用于其他灵长目动物 。
哭声不仅是一种信号,同时也是人际沟通系统的一部分 。在幼儿会说话前,啼哭还起着与其他人沟通交流的作用,是前语言沟通(prelinguistic communication)的一部分 。
【孩子哭了怎么办?要不要抱?】贝尔(Bell)和安斯沃兹(Ainsworth)的经典研究发现:
0-3个月,如果父母对婴儿的反应及时而得体,这些孩子到8-12个月的时候,比那些父母反应不及时的孩子,哭得更少 。而且这些孩子在8-12个月时,其他沟通方式发展得也更好,比如,使用脸部表情、手势、非哭声的发音(non-cry vocalization)和他人沟通 。所以,头3个月,父母对孩子哭声反应及时,并能正确判断出孩子的需要,孩子知道不必大声哭来吸引父母,这样反而减少了他们哭泣的次数,促进他们其他交流方式的发展 。
通常说到这些,很多妈妈又很焦虑了,是不是孩子一哭就得马上冲过去,过了10秒还没到孩子身边是不是孩子有心理阴影?不是这样的啊,没有任何研究发现,孩子哭了,妈妈必须要几秒钟之内跑过去 。
发展心理学强调的是对孩子的需要敏锐地觉察,做出适当的反应 。孩子哭了,你的反应不一定就是马上抱,你的反应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抱,可以过去和孩子讲话,唱歌,抚摸他们的皮肤,检查他们的尿布是不是湿了等等 。如果不能第一时间赶到,也可以跟他讲话啊:妈妈冲个奶,马上就来咯!关键:
这是一个长期的互动模式,父母对孩子的反应需要跟孩子的情绪以及需要合拍 。形成这样的互动模式就行了 。
所以,哭声的意义是什么: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存活率,还可以作为一种交流手段,建立与他人的关系 。
哭声的发展和变化
婴儿的哭声随着年龄,会发生数量的变化,也会发生质量上的变化 。
哭声的数量变化
从出生到6个星期,婴儿啼哭次数逐渐达到了高峰,之后逐步下降,到4个月之后就比较稳定 。绝大部分正常的婴儿啼哭数量的变化都遵循着相似的模式 。
很多妈妈在孩子满月之后,会觉得,怎么回事?孩子越来越爱哭了 。然后特别焦虑,觉得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了 。不用担心,这是正常的 。你要知道,大部分的婴儿都会经历这个阶段 。
你可以找到原因,满足孩子的需要,尝试不同的办法让他舒服些 。不过,很多啼哭我们并不知道原因 。实在没办法,就让他趴在你的肩上,你抚摸着他的背,让他哭一会儿 。有的妈妈说,让孩子坐在车里去兜风,有的妈妈说,抚摸宝宝,总之,自己去找到抚慰孩子的办法 。

孩子哭了怎么办?要不要抱?

文章插图
哭声质量的变化
01真实的信号(0-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