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在亲子教育中的应用


“幻想”在亲子教育中的应用

文章插图
言言2岁多的时候,有一天晚上,九点多了,本来该睡觉了,她忽然说要去外面买包子吃 。其实,她是不饿的,纯属一时兴起 。妈妈说:该睡觉了,吃什么包子呀?言言说:就吃,言言好饿!妈妈说:卖包子的阿姨下班回家了,明天一早我们就去买好不好 。言言就哭起来 。
言言一哭,妈妈也开始烦躁,估计心里怪小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 。
眼看冲突将起,我走过去说:
【“幻想”在亲子教育中的应用】“言言很想吃包子是吗?”
言言哭着猛点头 。
“那我们一起包包子,好不好?”
言言一下高兴起来,大声说:“好!”
于是,我把言言抱上床,和妈妈、言言一起虚拟包包子,用被子和枕巾,揉啊揉,一个一个的包 。包完了,言言吃一口,妈妈吃一口,我再吃一口 。大家边包边吃,边吃边笑 。
大约五六分钟后,言言开始打哈欠 。妈妈说,言言该睡觉了 。言言说:
再吃三个就睡觉 。果然,装模做样的“吃”了三个后,心满意足的睡觉去了 。
其实,我当时所以这样做,不是自己的灵机一动,而是源于一本书的启发,书中介绍了一种技巧,叫做:“用幻想的方式满足孩子的愿望” 。书中举例:
大卫:
我要一个新望远镜 。?????????????
爸爸:新望远镜?为什么?你现在这个不是挺好的吗?
大卫:(情绪激动地)那是小孩用的!
爸爸:对你这么大的孩子足够用了 。
大卫:不 。不够 。
我要二百倍的望远镜 。
爸爸:(看出事态要发展到争吵,我决定换个方式)哦,你真的想要一个二百倍的望远镜 。
大卫:对啊!那样我就可以看清陨石坑了 。
爸爸:你想看清楚一些,是吗?
大卫:对了!
爸爸:你猜我怎么想?我希望能有足够的钱给你买那个望远镜 。你喜欢天文,我希望能有钱给你买一个四百倍的望远镜 。
大卫:
六百倍的望远镜 。
爸爸:
八百倍的望远镜 。
大卫:(开始兴奋起来)一千倍的望远镜!
爸爸:
一个……一个……
大卫:(激动地)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如果你有足够的钱,你就给我买一个帕洛马山那种超级望远镜 。
我们都笑了,我体会到了用不同的方式带来的前后不同的结果 。尽管大卫知道我们说的事情不可能发生,但我很看重他想得到望远镜的渴望心情,他就会觉得很受安慰 。
然而,在我最初读到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接受,还有不少的抵触 。最大的疑点在于,对于孩子明显的不合理的要求,我们何不直接了当的拒绝?拒绝不正是帮助孩子建立规则的表现吗?对一个不合理的要求,我们这么回应,算不算“迁就”?
这些疑问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但是,随着时间的延伸,我的想法改变了 。
一方面亲子生活需要理性,规则自然也要建立;另一方面感性也很重要,重视和接纳孩子的感受和情绪也很重要 。直接的拒绝、严格的要求是底线,应该是在“非如此不可”的时候才用的,底线之上还有很大的空间 。
一味的理性,虽然符合逻辑,却不近人情 。
我想言言再哭着要吃包子的时候,并不是真的期望马上吃到包子,她大概只是一种想法,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接纳 。她若真的是饿得要吃或者馋得要吃,恐怕用幻想的方式不能满足她 。这时候,如果我们按照纯理性的逻辑拒绝甚至指责孩子,虽然不能说“错”,但是却让孩子感到了冷漠和无趣 。
如果一个孩子经常感受到成人的冷漠、无趣、枯燥,孩子就很难再今后人际交往中缺乏包容、情趣和热情 。这和缺乏规则一样危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