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袁大头值多少钱

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 , 袁世凯在1914年推出了一款新式货币“银元” , 因为上面印制了袁世凯的头像 , 又被称为“袁大头” , 俗称也叫“大洋” 。大洋是由银铜两种材料制成 , 其中含银6钱4分8厘 , 银在制作材料里占八成九 , 是真正的贵金属货币 。

一元袁大头值多少钱

文章插图
袁世凯版银元
大洋在民国时期总共制造了7.5亿枚 , 平均到当时4亿中国人身上 , 每人分不到两枚 , 可就是如此稀少的发行量却让大洋成了“保值之王” , 一直到现在还有人热衷于收藏 。那么就有人有疑问了 , 这一枚大洋在当时能买多少东西?
其实这大洋的价值也需要看年份和稀缺程度的 , 不同的历史时期就有不一样的购买力 , 在大洋价值最高的时候 , 一枚大洋就能够一个人半个月的花销 , 不值钱的时候也就仅仅能买半斤米 。这时候就有疑问了 , 这大洋不是银子么?怎么会只够买半袋米呢?
一元袁大头值多少钱

文章插图
在1914年大洋发行初期 , 大洋还是非常稳定的货币 , 因为属于贵金属货币 , 当时不管是银行、商铺、洋行都对其十分认可 。大洋也迅速成为了当时社会中的主流货币 , 银行放贷、军队发饷都是发银元 , 因为其他货币不稳定 , 老百姓不认可 。
在1914年一枚大洋以大米计算可以买30斤左右的大米 , 考虑到当时粮食价值都比今天要高 , 一枚大洋是相当于今天的450元至700元的 。在此之后大洋是在一路贬值的 , 因为当时军阀林立 , 很多人不按规定铸造“假大洋” , 导致很多含银量不足的大洋流通 。
一元袁大头值多少钱

文章插图
到了1917年 , 上海的一家人的支出是每月15块 , 而当时的平均薪资是10块大洋 , 一块大洋可以买20斤大米左右 , 可见大洋的价值是贬值了不少 。在民国时期 , 能挣钱最多的职业是教师、报社作家这些人 。
在上海当巡警每个月工资是8块大洋 , 而在北大当老师工资有300块大洋 , 像北大的教授吴虞在那个混乱的年代 , 依旧可以邀请胡适等人在北京王府井最高档的饭店就餐 , 鲍鱼、海参、鹿茸、鱼翅应有尽有 , 一顿饭就吃了25块大洋 。
一元袁大头值多少钱

文章插图
我们熟知的鲁迅先生在当时也是高薪人才 , 鲁迅当时每月的工资加稿费约有500大洋 , 工作一年之后鲁迅就花了500大洋在北京买了一处四合院 , 可见其有钱程度 。不过大洋的价值也发生过大跳水 。
在1937年日本人全面侵华之后 , 战火席卷了中原大地 , 当时的物价飞涨 , 大洋再多也买不了多少粮食 。国民政府为了获得更多资金购买武器弹药也大发货币 , 导致中国社会通货膨胀严重 , 一枚大洋也就只能买半斤米了 。
一元袁大头值多少钱

文章插图
【一元袁大头值多少钱】大洋是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货币 , 现在的人们也十分喜欢收藏它 。大洋其实也有限量版和纪念币 , 有一版上有“L.GIORGT”字样的货币 , 这是意大利设计师鲁尔治.乔治的纪念版 , 现在的价值约在200万左右 。今日话题:你家有收藏大洋吗?价值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