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现就在好奇的拐角





孩子都好玩,喜欢敲敲这个打打那个,喜欢拆拆这个装装那个 。
前几天,我在公安局门口看到一个孩子,他拿了根竹棒,斜贴在栅栏上一路划过去,竹棒在一根根栅栏上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 。他觉得好玩,回过头又来一遍,还不过瘾,干脆一根接一根地敲了起来,十分投入 。
显然,他在这里发现了音乐 。
你也许也发现过孩子在饭前饭后喜欢用筷子敲碗,每只碗响声不同,有婉有脆,他把这些声响组合起来,伴以节奏,侧头、侧耳,边听边调整 。显然,那是孩子在探索一支心中的乐曲了 。
其实,发现离孩子并不遥远 。
第一个把大大小小、厚厚薄薄的铸铁排列起来,配上小锤击打,反复尝试反复编排的,就可能是编钟的发明者;第一个把长长短短的丝弦,紧紧松松组合、排列的,就可能是扬琴的发明者;第一个把粗、细两弦拉紧,再按动手指,改变发声丝弦的长短,使其发出不同声音的,就可能是二胡的发明者 。
玩是快乐的,有快乐就不会感到乏味和时间长,有意思的发现就在好奇的拐角 。在他玩的这个时候,其实他已经在研究了 。可惜的是,大人感觉不到这种新奇和有意思,他们自己觉得这很无聊,更不愿意让孩子“无聊”,许多发现就被这只“有过的手”拖走了 。
有一个叫宾尼希的德国小朋友,他觉得电话很好玩,可父母不让他玩 。无奈,孩子想办法,用两个罐头盒中间拉上一根绷紧的线,造出了一台“宾尼希电话”,用它,隔壁的两个孩子讲话全能清楚听见 。孩子高兴极了,这次成功游戏,对他的玩性和好奇,都是一次莫大的鼓励,长大以后,他保持着这种好奇,造出了能拍摄原子结构的光栅隧道显微镜 。
这个宾尼希,后来获得了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七八年前,我听院子里的大婶给我讲了一件事 。
一次, 她给儿子把几本《童话世界》装订成册,纸很厚,探过头的针拔不出来 。她让儿子找块棉布给她包住针身,仍拔不出来,又让儿子找来一块绒布,还是不行 。孩子顽皮上了,他把手头那根废弃的“鸡皮管”(自行车打气用的)递了过去,说,妈,套上这个试试 。大婶笑了,这滑溜的东西抵啥事?不过,为了不扫孩子的兴,她还是用这截管子套在针上试了,奇怪,针过去了,很轻松 。
后来,她把孩子玩中发现的这项技术推广到了每个邻居 。
【宝宝:发现就在好奇的拐角】类似的故事还有,吃猪骨头的时候,孩子都喜欢吸骨髓 。那天吃骨头,可儿子掏也掏不出来,吸也吸不出那幽深的骨髓 。我准备接过手来动刀斧了 。正好,台上有一根牛奶吸管,儿子拿过去就插进了骨孔 。我急了,对他说,你发什么呆,骨髓那么浓,管口那么细,骨髓能从管子吸进嘴吗?儿子不管,他其实已在玩了,还是吸 。只听“呼”一声,他成功了 。
我将信将疑,也照着试了试,果然,简单又省事,巧得简直应该申请专利 。
大人有“经验”,最不喜欢孩子出格、出框 。孩子呢,总是喜欢呆在格子框子外边,“外边”才新鲜、才痛快,“外边”的世界才精彩 。当然,也只有在格子和框子外边才会有新的东西发现 。

12
走出幼儿教育的误区
中国儿童抑郁指数提高



如果你的孩子在“敲碗”,请别皱眉,让他那种好奇和兴致继续下去,深究下去,世上或许就有一种新的乐器“碗乐”要出现了 。即使出不了“碗乐”,有了这份兴致,长大了,成功也许就在发现的拐角——因为,发现就在好奇的拐角 。